下班途中,车水马龙,一位妈妈略显焦虑的妈妈给我留言,几十条语音不停地震动着我的微信。
“阳子老师,我儿子就是不会表达怎么办啊?连在幼儿园吃了什么饭我都问不出来,现在弄得我都懒得问了,直接问别的小朋友或者老师。”
“亲戚家的孩子来我们家,嘀嘀答根本不停,我的孩子怎么就说话呢?你说我应该怎么引导他呢,你赶快给我说说有什么办法吧!”
这位妈妈连珠炮似的描述了孩子很多“症状”,我深切理解她的感受。
李可心是个慢热的孩子。
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一个热情似火,一个冷若冰霜;一个又拥抱又拉手,一个又躲又搡;一个“叔叔”“阿姨”嘴巴好甜,一个脸一红头一低……
做妈妈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表达清晰,落落大方呢?
然而儿时的我也是这样,每次看到李可心这样的表现,我总是闪回到小时候一个难以忘怀的记忆中。
妈妈单位要聚会,好多好多大人,像一座座大山。我被妈妈拉着,从人群中挤来挤去,被大人的屁股撞过来撞过去。有位巨人低头看我,似笑非笑地说:“呦,这是你家老二?还是个丫头?”
妈妈尴尬地笑着说:“是,还是个丫头,快叫叔叔。”
我头一低,装作没听见。
妈妈更加尴尬地解释说:“呵呵,害羞的很,不爱说话。”
长大了之后,再次见到那个叔叔,没有了仰视,我才发现他其实是个很和善的老头,笑起来法令纹很深。
如果当初他能够蹲下来,让我平视到他的眼睛,也许他就不会成为儿时的一个可怕记忆了。
因为小时候自己的害羞和恐惧,现在对李可心的表现总是多一份理解。感觉到她不是很舒服的时候,我总会蹲下来问她:“你是不是不愿意打招呼,如果不愿意的话,也没有关系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那个,给孩子报口才班、舞蹈班、声乐班,如果学校搞活动,我的孩子一定要成为最耀眼的那一个。
探寻孩子的兴趣及特长,这是的确是父母应该做的。
但是在给孩子报班之前,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吗?
《按天性培育孩子》这本书里讲到了这样一个比喻:
设想一下你有两粒种子,上天还未告诉你这些种子长大后是什么植物,仅仅告诉你要浇灌它们,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很快它们开花了,并长出了初熟的果实,这时你看到了,一棵是苹果树,一棵是橘子树。现在你必须以不同的方法来培育它们需要不同量的水和肥料、不一样的修剪和照料。
在对孩子的教养也是一样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对孩子爱、触摸和喂养。
但是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做父母的就是要发现这一特点,并根据孩子的自然天性来调整教养模式,更好地养育孩子。
在20世纪20年代,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提出了DISC行为模式(性格)评量系统。
DISC行为模式评量系统认为人有四种基本的性格因子,这些性格因子以复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行为风格。行为风格类似的人会展现出类似的行为,这些复杂的行事风格是可辨认、可观察、甚至可预测的正常的人类行为,表现为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即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按照行事速度快慢、任务导向及人际导向的区别,分为了四个象限:
Dominance(支配)
Influence(影响)
Steadiness(稳健)
Compliance(谨慎)
高D型人格行事速度快,目的导向,有领导欲,重视成效。
高I型人格行事速度快,人际导向,能言善道,率性而为。
高S型人格行事速度慢,人际导向,稳定忠诚,乐于助人,务实审慎。
高C型人格行事速度慢,目标导向,高标准,善于分析,自制专注。
如果形象地描述,将四种性格的人放在一个剧场里来描述的话,高D型人格是导演,高I型人格是演员,高S型人格是观众,高C型人格则是编剧。
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孩子:
有的孩子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但是个孩子王,领着孩子们翻墙捣乱,非常具有领导风范;
有的孩子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爱哭爱笑,嘴巴甜,和小伙伴们玩得好,招人喜欢;
有的孩子不喜欢说话,但是乐于助人,很能发现别人的需要,帮不会穿鞋子的小朋友穿鞋子,帮老师擦桌子;
有的孩子不怎么说话,不怎么跟小伙伴和老师互动,很难猜透他现在在想什么,不吭不哈,却常常有一鸣惊人的表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可以绽放自己的舞台,而父母们所做的却是不停地要孩子的个性变形,要孩子走你所认为当行的路。当孩子的独特个性与父母的愿望背道而驰时,父母就极力要使这些差异消失,再以他们所看重的特性取而代之。
但是问题是,我们所认为的“当行的路”、“最好的选择”,其实我们是在无意识之间制造了一个“自己”的副本。但问题是,有的父母根本不喜欢自己的某些个性或行为,担心孩子经历自己的失败,当他们发觉孩子的行为和他一样时,却又极力试图纠正孩子这样的行为。
无论正面引导,还是负面纠正,我们都难道不是试图把孩子当做橡皮泥,按照我们的愿望扭曲修剪改变塑造吗?
有位老师为孩子们布置了主题为“解决之道”的作文。
有位孩子这样写:
《取悦父母》
我深愿,能使爸妈开心。
但试了又试,
我总是失败。
我的动作如此慢,
做的也不够多,
要寻求帮助才能理解,
我该做什么呢?
有的时候真想放弃。
我知道必须去沟通,
尽管这听起来如此简单。
尽管其中有一面铜墙铁壁,
我还是要克服它。
是什么使孩子感觉到取悦父母像穿越铜墙铁壁一样困难?难道不是父母的行为吗?
如果父母肯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天性,与他一起发现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能做到和做不到的事。按照他的本相来爱他接纳他,他就会带着自信、能力和健全的自尊成长。但是如果父母迫使他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模样,他却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没把握。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言会道,能歌善舞,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就是不想站在台上,就是喜欢坐在台下为台上的人鼓掌呢?
你愿意按照他的天性来培育他吗?
回到最开头的那个故事。
面对那位焦虑的妈妈,我只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不喜欢用语言来表达,你能够接纳吗?”
因为孩子不是等着被造的东西,而是等着被了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