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要查漏补缺,就不免要做些练习题,用“像”造句就是二年级的一个常见题,学生大都会做,答案也大都是“太阳像个大火球”,“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之前同事们也聊过这问题,有一部分同学记死答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只要写比喻句,就是“太阳”“月亮”。
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究其原因,无外乎两条:一则、老师的问题。举例老套,只求对,不求新,没有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没有被激发出来!二则、学生的问题。思维固化,不爱动脑筋,读死书,不会举一反三!鉴于此,我这样展开教学:
【师】我们今天挑战一下自己好不好?每人用“像”写出20个不重样的句子来,有没有信心?【生】……(沉默是金!)我知道幼儿园背的数字歌,第一句是“1像铅笔细又长”这就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类似的你会不会写?【生】会!(声如洪钟)【师】嘘!不急,课文《曹冲称象》中说“大象的腿像柱子”,那大象的其它部分像什么呢?不要急于回答!(学生急着说,我偏不让他们说)【师】《黄山奇石》上说“有块儿巨石像个大桃子!”你还记得哪些奇怪的石头?
学生被吊的急不可耐的时候,我让他们标出序号,开始造句!你看一个个的笔下生风,如有神助!不一会儿已经有人高高的举起了手臂!我微笑不语,不用看,我也知道他们写的内容!待大部分同学都停了笔,我让他们小组内交换看看!然后我挑一个中等生在全班分享他的句子!(基本都是我提示范围内的句子)
【师】 只要两种东西有共同点,我们都可以用“……像……”的句式说一说!刚才李鑫豪同学和大家分享了他的造句,和他一样的就不再一一重复,谁的造句和他的不一样站起来说一说吧?【生】“柳枝像春姑娘的头发。”“爸爸的鞋像小船。”“弟弟的鞋像鸟窝。”“荷叶像绿伞。”“路灯像夜的眼睛”……
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我悄悄退场,静静的站在教室一角,见证一个个诗人的诞生!
老师像灯塔,为孩子们照亮远航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