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健康科普
慢性腹胀的中医诊疗指南的解读(科普版)

慢性腹胀的中医诊疗指南的解读(科普版)

作者: 朗月斋主 | 来源:发表于2020-07-05 21:09 被阅读0次

    临床工作当中,特别是门诊工作当中经常遇到“腹胀”的愁诉,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西医通常是要进行彻底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其后能采取的方法就很有限。中华中医药学会专家的撰写了中医诊疗指南(2018.重庆),对腹胀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提出了基于循证学的证据。
    ---- 黄穗平,孟丽娜,唐旭东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在此梳理文件框架进行学习,旨在整理出关键内容供患友参考。为了便于阅读,进行了大幅度减化,内容仅供参考。

    一、定义

    1. 腹胀(abdominal distension):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观上的感觉腹部一部分或全部的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的腹部一部分或全部的膨隆。
    2. 功能性腹胀:反复发作的腹部胀满感,压迫感货气体堵胀感。需要排除其他功能性肠病,本病较少发生排便习惯异常,偶尔可以有轻度的腹痛。

    二、发病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腹胀病人数日益增多。

    1. 在世界范围,普通人群中10~30%受到腹胀困扰,其中16%患者就医寻求帮助,43%病人需要用药物。
    2. 我国功能性腹胀患病率22.25%,女性多见,患病率逐年上升。
    腹胀.png

    三、中医的优势

    中医可以较好的改善功能性腹胀的临床症状,且远期疗效较为稳定。

    西医缺乏治疗腹胀的特效药物。通常采用调节胃肠动力,改善中枢系统神智,调节肠道菌群,纠正内脏感觉过敏等。
    目前,没有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能够完全有效。常用策略:
    
    - 外周药物:缓泻药物,减少气体
    - 全身:姐痉挛,抗抑郁,促动力
    - 微生态调节及免疫
    
    
    1. 中医学“腹胀满病”的范畴,解释本病为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之证。
      实证:气滞、湿热、食滞
      虚证:脾胃之虚、虚寒或阴津亏虚
      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2. 辨证论治,个体化、综合治疗。

    • 分析影响因素:情志、饮食、生活环境。
    • 辨证施治,方随证变。
    1. 方法:
    • 疏肝理气法
    • 清热通腑法
    • 消食导滞法
    • 辛开苦降法
    • 健脾益气法
    • 温中补虚法
    • 增液养津法
    1. 理念:
      从整体入手,可扶正、可祛邪,亦能两法并用。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充分发挥不同放几盒重要的互补性治疗作用,确保治疗效果,调整内环紧过,改善体质,达到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四、诊断要点

    1. 每周至少1日以上出现反复的腹胀和腹部膨隆。
    2.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3. 排除:肠易激热综合症、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餐后不适综合症。
    - 肠易激热综合症:可有腹胀,但白天明显,睡眠后减轻。腹围不增大。特征:慢性或复发性的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
    -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餐后出现的上腹部饱胀不适,不伴腹胀满和腹部膨胀。
    

    常规诊断项目:血常规,便常规与潜血; 电子结肠镜与胃镜;腹部X线平片;肠道动力学检查;心理状态


    五、治疗原则

    先分虚实

    • 虚证:应辨别期许或阳虚,或津亏;
    • 实证:应辨别实热或气滞或阳虚或饮食停滞;
    • 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根据具体情况,分清标本缓急,寒热轻重。

    内治法,与外治法,如推拿、热敷、脐贴、耳穴压豆。

    1. 内治法

    1.1 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行气导泻

    1.2 脾胃湿热证

    清热祛湿,理气消滞

    1.3 饮食停滞证

    消食和胃,理气化滞

    1.4 寒热错杂证

    平调寒热,消胀散痞

    1.5 脾虚湿阻证

    健脾和中,化湿理气

    1.6 中焦虚寒证

    温补脾阳,行气消胀

    1.7 肠燥津亏证

    增液养津,清热润燥

    2. 外治法

    2.1 针刺

    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 偏上腹胀:配内关、中脘
    • 偏下腹胀:配上巨虚、下巨虚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 实热者:加合谷、曲池
    • 肝郁气滞:加公孙、中脘、天枢、气海
    • 脾气虚弱:加脾俞、胃俞、中脘
    • 脾肾阳虚:艾灸神阙、关元、气海
      7d一疗程,1~2疗程

    2.2 灸法:用于虚证

    • 中脘,关元,足三里,气海
    • 艾卷灸,每穴位10min,日一次。10次。

    2.3 推拿疗法

    1日一次,7日一疗程。

    • 俯卧位,推膀胱经,按脾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 5min。
    • 顺胃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 3min。
    • 按揉足三里2min。

    2.4 莱菔子烫熨腹部法:适用于所有证型

    莱菔子(或川厚朴)500g,装入碗中,家用微波炉900W高火2~3分钟, 或铁锅炒热至70度,放入15*15㎝小布袋,扎紧口袋。

    • 先置中脘,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至皮肤潮红。
    • 再置上皖,从上至下到海穴。
    • 后置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职场。反复至排气。

    2.5 中药敷脐(神厥穴疗法)

    方法多样,比较方便的方法:

    • 丁香开胃贴对准脐部神厥穴。每天2贴,连用5d,每天不超过12h。
      神厥穴.png

    2.6 拔罐治疗

    三募四穴

    • 中脘 (胃经募穴)
    • 天枢 (大肠经募穴,左右双穴)
    • 关元 (小肠经募穴)
      3.5~5 cm直径的火罐,“闪火法”,至皮肤潮红发热。每个部位30次,每次2遍。每日1次,5次1疗程。

    2.7 耳穴压豆

    王不留行籽脚步贴按压于耳部相应穴位敏感点,并按压。餐后及睡前3~4次,每次1·2min。3d一疗程。


    六、康复调摄

    1. 饮食习惯

    •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
    • 产气的食物,减少摄入。如:洋葱、生姜、生蒜、薯类、甜食、豆类、面食。
    • 戒烟忌酒。

    2. 生活方式

    • 适度运动。
    • 规律作息。
    • 关注身体状态,如大便情况。

    3. 调摄精神情志

    • 养成良好的心态,学会放松舒缓。
    • 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 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方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慢性腹胀的中医诊疗指南的解读(科普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yv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