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一周一本书—09—社会性动物

一周一本书—09—社会性动物

作者: 大写的蜗牛 | 来源:发表于2017-02-21 19:00 被阅读0次

这两次读书笔记有点搁浅。

一是因为去成都旅行,二是因为对我对读书笔记的重新思考,希望能写出读者喜欢看的读书笔记。

一周一本书—09—社会性动物

特别推荐这本书!

阅读难度指数:三颗星。分两周学习。

这是在目前所读的书中最难的一本书。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书,我自己觉得难点在于对实验研究的理解。全书所讲的人类的认知特点,从众性、保守性、偏见性、攻击性等却也很好理解。看书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时不时会有“就是这样的”感叹!

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就在于“社会影响”,而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单独存在的要么是神,要么是兽类。

社会影响意思是他人的想法或行为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所以全书所讲的就是社会影响下人的认知的保守性和局限性,人性的特点。明白了这些就会对“人性”有个清醒的认识。

“重构记忆”听过吗?心理学“得失效应”说的什么?

内容很多,只写写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几个方面。

一、从众

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从众”行为。

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不用去笑话别人或安慰自己。比如前段时间疯传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好像不转发的人就不够善良,所以大部分都“从众”转发。

不需要负责时,更容易从众。

网络社会就是这样。

从众的好坏难以界定。有时候从众是为了获得信息,逃避惩罚。有时候从众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有时候从众是怕他人笑话(低自尊的人常会这样做)。有时候不从众会造成灾难(比如高速路上要和他人保持一致方向)。

特殊的从众:不介入的旁观者

当危难事件发生,现场如果人越多,受难者越不容易得到帮助,这是一种不介入的旁观者心理。

二、重构记忆

记忆是可以被重构的。

所以,有时候你认为你记得很准确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

通常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不大。但,德维克和她的同事们证实,持久的态度和信念也能逐渐改变行为。

看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时,书中大概意思是说,当你一直微笑,一直告诉自己我好开心,那么久而久之就开心了。不要总想不开心的事情,总想不开心也就不开心了。

四、利用不充分理由

大量的奖赏就会导致外部理由太充足,而自身内部理由不充分。一旦没有了奖赏,也就没有了动力。所以,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用大量的外部奖励比如买玩具等来激励孩子,而要利用不充分理由,激起其自身的内部动力。

适度表扬,适度惩罚。

五、愤怒时宣泄的坏方式

当你愤怒时,静一静比打一个吊袋更能宣泄情绪。击打吊袋这样的激烈活动并不能减少愤怒。

六、拼图式教学可以强化合作

作者设计了一种拼图法,使小组内的学生必须互相合作才能取得好成绩,从而促使孩子们合作而非竞争。拼图法是这样进行的:

事先准备一份关于名人约瑟夫•普利策的传记,将传记分割为六个独立的部分;

再将孩子们分成六人小组,小组中每个孩子只拿到传记的一个部分,他们要向其他成员讲解自己手里的部分资料;

老师告诉学生,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完毕后,他们需要进行知识测试,测试题目涉及所有六个部分的内容。

结果证明,拼图法有利于合作,有利于消除偏见和抱怨。


七、增加自己吸引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个有效途径是,让他人为自己提供帮助,从而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民间智慧已经总结出了类似“我们喜欢那些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甚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以及“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比那些我们帮助过的人,更容易再次向我们提供帮助”的话。

八、得失理论

假设你碰巧七次听到一个人对第三者评价你,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七次评价全部是肯定性的;

第二种,七次评价全部是否定性的;

第三种,前面几次是否定的,后来逐渐变成肯定;

第四种,前面是肯定的,后来逐渐变成否定。

简单的有关奖赏成本的理论会认为,在第一种条件下,你最喜欢这个人。但实际上,第三种情况下你对这个人的喜爱程度最高。这是人际吸引领域的一种“得失理论”。

这一理论已被实验所证实。需要注意的是,“得”与“失”所针对的必须是同一项特质,如果一开始这个人认为你不诚实,后面认为你很聪明,这并不会使你更喜欢他。只有当这个人后来认为你很诚实,才会出现得失效应。另外,这种态度的转变必须是渐进式的,如果那个人在上一次还认为你经常撒谎,下一次就说你非常诚实正直,那么你大概会怀疑他讲话的动机。

九、婚姻中不需要埋怨和批评

得失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先否定后赞同我们,比一直赞同能给我们的奖赏更大。反之,先赞同后否定比一直否定更令我们伤心。

因此不难推理发现,在人们建立起长期亲密关系之后,伴侣的赞同只能提供很少的奖赏,而伴侣的批评却能带来极大的伤害

这一推论与实验证据相一致,哈维发现,当一个人同时收到来自陌生人和朋友的正面评价时,他对前者的反应更为积极。当同时收到负面的评价时,他对后者的反应更为消极。

END.

相关文章

  • 一周一本书—09—社会性动物

    这两次读书笔记有点搁浅。 一是因为去成都旅行,二是因为对我对读书笔记的重新思考,希望能写出读者喜欢看的读书笔记。 ...

  • 熊猫书院----Week9

    精读《社会性动物》(上)思维导图:

  • 读书打卡D015《社会性动物》08/02

    读书打卡D015《社会性动物》08/02 读书:《社会性动物》 笔记: 今日主题:媒体对我们的影响 1、一般认为新...

  • 《社会性动物》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

  • 《社会性动物》

    1.我们知道别人从众,但低估了自己可能从众的程度。 2.当需要对高度恐惧作出迅速反应时,缺乏自信的人会被恐惧压倒而...

  • 《社会性动物》

    ​ 关于作者 艾略特·阿伦森,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科学研究之外,他还热心于心理学的教学和科普工作,是美国...

  • 社会性动物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之中,时刻受他人的影响,一旦人脱离了社会,就难以称为人类了。 在社会情景...

  •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 埃利奥特.阿伦森 作者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心理学的研究分很多方向,包括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

  • 社会性动物

    我们都容易受后见之明偏见(hindsight bias)的影响。 人们往往给过失者冠以诸如“疯狂的”、“虐待狂的”...

  • 《社会性动物》

    作者:阿伦森,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核心内容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四个观点:1.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2. 我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周一本书—09—社会性动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bu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