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喜欢的好书,忍不住整理读书笔记,和小伙伴们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图书信息】
书名:《万万没想到》
作者:万维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读书笔记—《练习1万小时成天才?》1】
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标准答案:练习1万小时。
这个说法来自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
各个领域需要的练习时间非常不同。成为顶尖高手的确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每天练3小时,完成1万小时需要10年的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很多领域要求的训练时间远超过1万小时,比如对音乐家而言,需要训练15-25年才能达到世界级水平。而在某些领域,如果一个人很有天赋而且训练得当,他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成就成为顶尖高手。
强调练习的同时绝对不能否定天赋的重要性。对音乐和体育之类的项目来说,没有天赋可能怎么练也没用。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最后结果就是零。
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坏消息是高水平训练的成本很高。你需要一位掌握这个领域的先进知识的最好教练,你需要一个有助于你提高能力的外部环境——这通常意味着加入一所好大学或者入选一个好的俱乐部,你要能忍受一点都不舒服的训练方法,而且你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训练时间。
好消息是各个领域的不同训练方法也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可以借鉴一些世界冠军的训练方法来完善自我。比如,我从来没有争夺诺贝尔文学奖的愿望,但我也可以在业余时间使用科学的练习手段,来提高一点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套统一的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总结成以下四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关键在于“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内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当我们把一件事练熟以后,我们会把这件事“自动化”。
真正的职业高手,绝对不允许自己“自动化”。那么,他们如何做到不“自动化”?因为他们没有舒适区!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对这一项技术的掌握已经可以了,他们就会立即进入下一项更难的项目。他们绝不会在一个已经被自己证明是简单的项目上继续训练,这也有效避免了“自动化”的产生。他们的训练永远追求更高的难度。
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巴菲特很早就已经通过股票获得了巨大财富,但是80多岁仍然在不断学习新东西,因为他知道能让他过去赚钱的知识,未必能让他现在继续赚钱。不断更新的知识使得巴菲特敢买中石油和比亚迪这样的他原本不熟悉的企业的股票。
对另一些人来说,脱离舒适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的目的。马克·扎克伯格作为脸谱网的创始人和CEO,可能是现在世界上最年轻的富豪之一。他唯一的任务就是把脸谱网做好,从这个角度看,他目前似乎没有必要不断挑战新领域,但是他仍然害怕留在舒适区。
扎克伯克的做法是每年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目标来测试自己的自制力。这些目标跟公司的运营没有什么关系,简直纯粹是为了挑战而挑战:2009年是每个工作日戴领带,2010年是学习中文,2011年是只吃自己杀死的动物,2012年是重新开始写代码,2013年是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2014年是每天写个表示感谢的便条。
所以,世界上有一帮人,他们一天不进步就难受。
乔布斯临死前,华尔街日报记者沃尔特·莫斯伯格,曾经采访过他一次。那个时候,全世界包括乔布斯本人都知道,他很快就要死了。这时候的乔布斯是个什么状态呢?
莫斯伯格写道,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后,他每天都会出来走走,而且每天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更远的目标。
【无戒365训练营第252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