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红岩》为什么曾经那样“红”?
首先,我们了解了《红岩》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1、一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语境,小说的创作过程,是聚集了各方资源,从上到下进行的组织生产行为,有国家政治力量的推动。
2、二是由于作者在创作中,借鉴了传统中国小说的叙事笔法。故事题材的设定,频频反转的矛盾冲突,使小说更加具有传奇性,给大众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3、《红岩》的题材天然就具有传播的基因。渣滓洞和白公馆,直到今天都是重庆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是家喻户晓的国民党黑暗监狱统治的见证和符号象征。
4、另外,小说的故事构思也非常精巧。两位作者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制造了频频反转的矛盾冲突。
A2、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是如何塑造的?
斗争经验丰富,爱憎分明的许云峰,沉稳坚强又隐忍付出的江姐,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充满温情的另一面。
1、对敌人,许云峰是利刃闪电,直戳他们的心脏。但对待自己的同志,他却是满腔的热忱,以身相护,在所不惜。
2、半个多世纪以来,江姐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
作为共产党员,她沉稳坚强,无私奉献。与此同时,她也是妻子、母亲,人们在这些平凡的身份背后,更能理解她的隐忍、付出与牺牲。
这种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更容易在心理层面上贴近普通人的感受,获得读者的信任与共鸣。
3、《红岩》对人性的捕捉,是非常精准的。
像甫志高这样带有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知识分子,干革命是有私心的。所以他才会全然不顾许云峰对他的警告,走入敌人的陷阱,最后给革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在小说中,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现他们各自的性格和真实隐秘的内心世界,让每个文学形象更加鲜活,令人印象深刻。
A3、如何理解《红岩》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作者杨益言曾经回忆,自己被捕入狱后,一度觉得阴森恐怖的监狱,让人喘不过气来。
但有一天,他突然听到牢房中竟传出了低沉雄壮的歌声。人们齐声高唱着:“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
铿锵有力的歌声,顿时让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他感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一个人,在看不到的黑牢里,还有无数他从不相识的战友。绝望中的歌声,让他心潮激荡,永难忘怀。
这样的心灵感受,也是他后来参与创作这部小说的重要原因。
因此今天我们读《红岩》,除了看到对英雄主义的赞颂,会发现其中也不乏颇具浪漫主义的情节。这些场景的刻画,是对残酷革命的诗意书写,堪称小说的“点睛之笔”。
小说中许多富有诗意的场景刻画,更加强调了革命者对理想执着的坚守。他们的“红岩精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信仰对于今天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S、《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亲身参与过作品中的这场革命斗争,与其中的人物同过呼吸共过命运,并且许多人物形象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