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五)
字数:1580
日期:2023年03月17日
3.15:请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P138-142】思考:
1.为什么要使用开放性问题来架构教学?
(1)不仅是关于知识的本质,也是关于学生智力自由的权利和重要性。
(2)如果不需要寻求问题,没有把对内容的探究作为设计的本质,学生们就会不知不觉变得消极。“去听,去读、去回忆或填写老师所教的内容”将成为明确的任务。无论老师讲得多么有趣或个性化课堂多么生动,如果没有沉浸在基本问题设计的课程中,灌输式教学和盲目活动的双重弊躅辅时都可能出现。
2.我们所有人,包括新手和专家,是如何逐渐获得理解的?皮亚杰是如何阐述的?
通过阅读141—142页,我发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感知到自己要理解的问题,然后在基本问题的推动下,使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在思考中有着进一步的看法与思考,逐层推进。我们在综合性问题中探讨寻求大概念,然后在综合性问题和专题性问题中让问题更聚焦,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去理解深层次的意思。
皮亚杰精练地说:“要理解就是要创造。”他是这样阐述的:“一旦孩子能够在学习情景中重复并应用,某些关键是他就经常给人一种已经读了的影像,然而真正的理解体现在新的自发的应用中,对一个概念或理论的真正理解,意味着能够重建这一理论。”
基本问题它是需要有情境的。这些基本问题涉及到所有的学习任务,起到指导深层次理解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非常精确的探索和后续问题来加深理解,自从我们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我们应该努力通过提问基本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3. 布鲁纳的观点,最好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惊人的益处?
最好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惊人的一处,如果我们基于这些问题来设计教学的话,基本问题可以超越问题本身而提供更深刻的见解和视角,他们可以作为评价学习进步的指标,使我们持续专注于探究,而不只是专注于答案。
截至目前阅读完了第5章,整体回顾阅读本书的历程总感觉非常的难啃,第1次接受纯理论性的东西,由于自己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深度,因此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困难的。但是通过每天阅读老师发的导读问题,然后围绕着它们去思考,我发现还是扫除了很多障碍。
因为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我先尝试通过阅读文本去寻找答案,有答案的,重新组织句子,梳理出来。没有直接答案的,便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形成一些文字写下来,这样理解的过程,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阅读思维。
通过学习本章,我有以下收获:
1.了解了基本问题的概念及教学中要多提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就是,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
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当中,尽量多提基本问题,少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好的问题它具有鼓励拓展迁移的作用,它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一次又一次基本问题的引导中,加深了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
2.专题性与综合性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又可以分为专题性与综合性的基本问题。综合性问题,它是一个大的方面,也就是包括了一个大概念,而专题性的问题则更聚焦。
基本问题是大概念的一个载体。
3.六个指标
判断基本问题,它还有6个指标。回想我们工作中的一些评价,它都是有不同指标的。通过阅读本章,我发现只要符合6个指标当中的某一个这个问题,它就属于一个基本问题,而这6个基本问题,又和前面所学到的理解的6个侧面也是有所关联的。
理解的6个侧面,包括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
遇到任何基本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也就是想办法解释它的概念,然后进行运用一些例子进行阐明这个概念,在一些具体的方案,活动中,要尝试洞察问题之外的意义,在理解中学会神入、自知。
一周的时间,阅读一章内容,每天2-3页的学习任务,看似简单,其实不易。慢慢的发现,跟着老师在固定的时间,一起探讨交流一些不同的观点,真的还是很有意思的。
本周也坚持梳理,完成了小打卡,发布了公众号内容,浅显的记录一下自己的理解,有助于今后更好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