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
我们从上学开始,就学会了记笔记,用于复习和考试。后来,我们读书有读书笔记,为了留存记忆并且可以活学活用,但总有困惑,好像记录的信息多,活用的信息却不多。是我们记录的方法不对路?还是吸收运用的不够?如何整理信息,又如何高效运用?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里将得到答案。
笔记本专家,教你如何高效整理信息作者是日本的奥野宣之,是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媒体人,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他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他其它的著作还有《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签”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奥野宣之的另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姐妹篇,他在本书中结合自己多年笔记本记录的经验,秉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讲到从收集信息到知识生产的灵活运用,其中收集信息的三原则和活用素材五步骤,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它为我们指点迷津。
一、收集信息的三原则
1、一元化,即无论工作信息,生活信息,随意而写的信息,都可以记录,也无须分类。
“相信自己的直觉,把有趣的、炫酷的、美丽的、可爱的、想要的、想尝试的、让工作生活更有趣方便的,和想去的地点不断地记录和粘贴在笔记本上。”
一元化记录,听起来杂乱无章,但只要运用得当,反而利用效率高,知识生产的可能性更强,因为记录时的随意,包括可随意粘贴剪报照片等做手工的乐趣,把有趣的好看的还有学习内容,一股脑记录到你喜欢的各种风格的笔记本上,像写日记似的轻松,随时随地自由书写,作者还告诉你高效做笔记的技巧,用各色的笔记录,用符号或首字母做标记记忆,空行或划横线分隔信息等等,让你的笔记本五彩纷呈且有条理。
这样的大杂烩,越是有趣而实用,才会引起我们的翻阅兴趣,因为喜欢,愿意再看,像喜欢逛商场似的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尽收眼底,从而引发进一步地去筛选和思考问题,直到出现让你“眼前一亮”的独特创意。
相信很多人有自己的工作日志或者读书笔记,而且为了便于查找,分类很明细,记录时很认真,但正因为分类详尽,和明确的目的性,有时候潜意识会产生抵触作用,很少再次翻阅,对于消化吸收和知识再生产,就各有千秋了,因为内心潜意识对“任务”的抗拒,而将笔记束之高阁,不能有效利用。你记录信息的笔记本吸引你,你常有翻阅的冲动和习惯,信息的吸收利用率自然会强。
2、时序化,要给每次的信息标注上六位日期(年月日)记录,对我们用过的每个笔记本编号,连同起始日和终止日的信息做标签,贴在书脊部分,如笔记本书脊上帖的标签,记录“18 170513—170610”,指的是第18本17年5月13日到17年6月10日的信息记录。
信息量大内容多,但不能乱而无序,这样便于日后查找,帮助回忆当时发生的环境及相关信息。
3、索引化,是对用过的笔记本用excel或者手写目录,去芜存菁后对记录做检索,使用的索引数据格式,“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组成。如:001 030416 阅读《动物农场》,这样在电脑或目录中做检索,查找时一目了然。
这是条宝贵的经验,如同我们在度娘搜资料时,输入关键字就可找到想要的东西,我们亲自做的信息记录,来源于我们真实的自身,信息既可靠又是独特的自己,信息加工后会产生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创意和灵感,撇开度娘搜索自己倒是无可取代的信息库。
我们对笔记本上的信息记录,除了对信息的整理消化,还顺便翻阅了过去的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明白自己在做的和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去享受自己经历过的过程,看到曾经的努力和付出,这是对我们内心的肯定和精神上的支撑。
笔记本信息,首先它启动了你无压力再翻阅的动力,避免为了去记忆去背诵去搜集的枯燥和强目的性而有的紧张感和拖延,算是迈出了强化吸收的第一步;其次,越是信息多,集中在一起,才能启动你的深入思考,对各种信息的组合联动,刺激你意外的灵感,从而为知识生产打下了根基。
其实在读到作者苦口婆心似的叙述如何在笔记本上做笔记时,在我们人人低头看手机的时代,我们可能多少有些抵触,手机携带很方便,还需要随时随地带笔记本吗?现下手机的APP记录很多了,比如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讯飞语记等等,说话就可以记录,这样多节省时间而且是无比的方便啊。
是的,记录很方便,但是因为常年和手机形影不离,一刻也不能分离的粘糊才有了很多人的视力下降和干眼症等毛病,而且手机可以帮我们分门别类很清楚,但你能不能保证经常性的翻阅呢?你有没有在准备翻阅的时候,先翻下朋友圈或者淘宝,从而忘记笔记这码事了呢,正因为手机功能强大,内容不单一,你一不小心就被它轻轻松松地拐走了,“送你离开”,远离复习之外。至于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并且运用,如同吃货减肥,一直都是明天的事……
二、活用素材五步骤。
1、 收集——积累常识和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2、 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3、 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4、 顿悟——创意的诞生,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找到了!”
5、 具体化——将创意化为成果
第一步,收集素材
边收集边思考,各角度探索它与其他信息的关联。收集信息的时候,我们对“发现之事、疑惑之事、在意之事、所思所想”的事情都可以记录,包括我们的生活日志,我们当时的感触和思考,我们的直觉,带着问题去记录的构思和启发,还有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与烦恼都可以做素材收集,不必认为当下无用的就不必记录,过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回头看,或许有新发现,对我们需要解决的文案创意等与其它信息关联起来以后,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如同作者给的恰到好处的比方,素材如同食材,厨师如何将普通的食材组合起来,运用厨师的技艺做成美味佳肴,那是需要方法的。但素材的丰富精彩一定要有,咱们中国人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把“米”准备好,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咀嚼
我们把积累的信息,从前往后无目的的重读,注意换角度去读,读的过程中对信息加工。
内容包括:a、对过去想法的补充; b、剪报后的新发现 ; c、对过去信息的加工
我们可以通过半透明描图纸或者加卡片等去补足;另外找出有关联的信息做交叉参考笔记,做法:可以在书的上、下、右切口处的同一个位置,粘贴同样的标签,或者用同颜色油性笔标记,这样更方便查找组合信息。
这是我们想要的消化吸收,在原来信息重读的基础上多角度思考,有新的发现后再加工成新的信息并补充记录,对相关联的类别交叉集合,为知识生产去积极储备所用的“沃土”。
我们对采购来的食材要做什么样的菜,我们要选料,分主料配料,要摘,洗,剪切等再加工,装盘备用。
第三步,发酵
加工后的信息,进一步加工处理,根据标题内容的不同制作成简明扼要的卡片,对他们分类;或者将标题内容一句话概括后,移抄到另一张A4纸上,比如策划文案对产品的亮点及短板,销售前景的可能性等各相关信息做个统计;或者对相关联信息复印粘贴到一起做专项研究。去琢磨去思考,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信息集合在一起发生碰撞,产生化学反应,产生灵感或者知识生产出新的能量。
我们将之前的信息累积,精选过后,组织关联信息联动,酝酿创意,想要输出新的东西,是一定要经过思考推敲的,它不是小孩子玩的手工贴画书,简单的这边揭下贴到那边,不是生搬硬套,我们想尽量让它有1加1大于2的效果。
结合我们很多人会用智能手机来记录信息,比如印象笔记等app,以及手机中的备忘录,我们单纯的只是回头看看加强记忆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组合起来关联部分再去思考,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手机上的信息复制粘贴起来很方便,可以做一个新的文件夹,对上述的组合信息直接组合到一起,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也省了很多时间去手工整理,因人而异,怎样的方便高效便就怎样做,学到方法才是最关键的。
第四步,顿悟
经过上述三步的收集、咀嚼、发酵,就是我们深度思考后的一蹴而就了,创意的到来,灵感的突现,结果的输出,可能水到渠成,灵光一现,有独特成果的造就;也可能会遇到卡顿,有瓶颈期的苦恼,但不要停止动手去记录吧,无论有没有解决问题的钥匙,让我们都坚持记录和思考,在本子上写写,说不准会越写越明朗,慢慢问题有了解决的雏形。
每天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将你的疑惑和问题写下来,自己去分析原因,试着去解决,你会发现冷静下来去写的时候,慢慢地心情不再烦躁,趋于平静,然后可能会有方法跃然纸上,发现了原本你只限于表面,而没有深层面换角度去思考的东西,“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谢自己的不放弃。
第五步,具体化
既然有了创意和灵感,有了做菜的方法和行动目标,具体的煎、炸、炒、炖,接下来一步步去落实就好了,规划实施好去交作业。
另外关于整理信息,作者在书后的附录里还告诉了我们好多小窍门,比如在本子后做手风琴纸袋,可以装卡片等信息,也可以自制喜欢的书皮,加记录式插页(计划表、日程安排)等,总之让信息整理充满兴趣性和实用性,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收录信息认真用心的态度。
我的思维导图1 我的思维导图2《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教给我们如何高效整理并活用信息,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由开始的不以为然“手机万能说”,到慢慢信服,不得不承认“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的确有一套!他的上百本笔记本的积累就是他自己工作生活的写照,是他自己的回忆录,也是专属于一部自己的编年史。
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起来,让曾经经过的信息走过不路过,我们对它加工整理再继续,咀嚼发酵到新成果,推动我们的知识生产再输出,给我们的梦想起航助力。学以致用,用我所学,有自己的独特创意,让灵光一现的原创视角,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做到真正地融会贯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