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會因為別人的推薦去看一本書嗎?
我會。
甚至不用别人推荐,作者只是在书中提到某本书,我也会因为好奇,买来一读。
记不清是哪本书的哪篇文章中,提到《寂寞的游戏》里有一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版本不同。并且提到《寂寞的游戏》作者袁哲生已经自缢。
袁哲生是台湾作家,发表的多篇文章在当地获得各种文学奖项。2004年4月5日辞世,享年39岁。
《寂寞的游戏》全书由7篇小说构成。第一篇小说《寂寞的游戏》描写主人公“我”十三到十四岁间的成长经历,叙事线比较凌乱。写了《捉迷藏》《潜水艇》《宁静》《角落》《黑色的声音》《魔术》《墙》《阴影》《跑道》《脆弱的故事》《蜡像馆》11个小故事。
在《脆弱的故事》中,我看到前文提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在我心底埋藏了一个故事,我从来都不告诉别人。
我之所以不曾跟别人提起,并不是因为它是个多么了不起的故事;相反地,它是一个很单调、很无趣的故事。
我一直保留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让我心中的困惑有一个容身之处,并没有别的理由。另一方面,因为这是一个古老又平凡的故事,我只好很神秘地、小心翼翼地把它包裹起来,使它成为一个值得收藏的东西。
我引用原文的开篇后,简单复述袁哲生说的这个故事。
司马光砸缸,并不是在救玩捉迷藏游戏中掉落缸中的小孩。他救出的是另一个自己,一个身上没穿半件衣服、沾满了黄色的污泥,光着屁股发抖的小男孩。
我不确定自己读没读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新版本中的隐喻。(想起金马奖电影《阳光普照》的台词中提到司马光)
我只知道,我在被他的文字慢慢慢慢吸引。他的文字冷静、悲凉、压抑、孤独、寂寞。直到这篇《父亲的轮廓》,让我感受到丝丝温暖,读完眼角湿润。

袁哲生笔下的父亲腼腆,拙于言词。父亲对他的爱在默默地行动中传递。
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他兴师问罪时,他便知道,父亲会在夜里,等到他和母亲睡着后,蹑手蹑脚走进他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下压一张纸条“忍一时,风平浪静。”
在这篇《父亲的轮廓》一文中,袁哲生自述初三那年,已经不觉得生命有何可喜,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
父亲生前留给他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在父亲因车祸身亡后,39岁的袁哲生没有听父亲的话,还是选择了追随父亲而去。
读《寂寞的游戏》,我多了一些思考。有人说,看书是为了看差异,不是为了找差距。深以为然。
平淡的生活中,能做到“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修行。
附台湾金马奖电影《阳光普照》的经典台词:
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是什么?
“太阳”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
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
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