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中学会的第一首古诗是《登鹳雀楼》,记忆最深的也是它,因为这首诗写在外婆家堂屋挂着的画上。
那是一副高高长长的山水画,灰色的画面好像一直蒙着灰。我应该是一直仰视着这幅画长大的,所以舅舅才会在我刚会说话的时候就把这首诗教给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从没有想过这首诗对我有怎样的影响,直到很多年后和Charles先生去苏州旅游。看到路标上写着旅游景点“寒山寺”时,我顺口就把《枫桥夜泊》这首诗背出来了,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看着我说,这诗很美吗?
我说是啊,你不觉得吗?
他问,哪里美了?
我说深秋夜晚的小船点着灯火在河水里飘着,天气渐冷无人问津,半夜睡不着,听着寒山寺的钟声响起,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和失落啊!
他木木然地摇摇头。
或许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明白自己喜欢古诗词的缘由,因为我可以在头脑里勾勒出诗词中的场景,把情绪和感受完全代入想象中。诗词对我来说不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而是饱含着温度和情感的幔纱,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轻轻飘来。
刚看到《游子吟》这本书封面的时候,我脑子里就飘出来孟郊的那首五言乐府诗。心里打了一个问号,不知道书中会用什么样的故事和场景呈现诗的古韵。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这本图画书《游子吟》,是根据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团队的动画片改编而来的,基本上还原了动画的故事和寓意。
我的这篇文章,不单单写对书的感受,还有对动画片的感触,看完后喜欢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文后的视频链接,强烈推荐。
书和视频不一样,书的固化的、无声的,这对文字和图画的要求都很高,因为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传达清楚想表达的意思,还要把图画和文字合理糅合在一起。这本书因为有非常好看的动画做后盾,所以就有了很好的内核,整本书翻看下来,有几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1,故事的脉络清晰,隐含的情感深邃
大家都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写的是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的场景,所以书中也以一件旧棉袍作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法讲述故事。
四个顽皮的小孩在捉迷藏的时候翻出来一件打着补丁的旧棉袍,勾起了父亲的回忆。父亲的回忆中不仅有这件棉袍的来历,还有自己多年读书入仕的经历,更有对自己母亲的感念。听完故事的孩子懂得了父亲的不易,也明白了母亲的辛苦,在晚饭时争先恐后地为母亲夹菜。
回忆、体会、升华,是孟郊写这首诗时的感触,也是书中传达出的意味。我觉得这个故事用很特别的方式呈现出了古诗的韵味——稀松平常的日子里,母亲所作的普通事,虽然随着时间黯淡磨损,但是感情从未褪色。
2, 图画古香古色,有年代代入感,细节处值得推敲
图画书多是为孩子作的,故事的主角当然多是孩子,这本书也不例外。但是让现代的孩子去体会古代的生活场景是不容易的,毕竟他们出生以来接触的世界就不一样。
这本书就用一个很吸引孩子的场景开始讲述故事——捉迷藏,游戏中发现线索,再引出古诗中想表达的意蕴。不讲大道理,只说感同身受。
我看图画的时候发现,画面多采用俯视的角度刻画小孩,采用仰视的角度呈现大人。这种设计一方面能让读者感到孩子的小,代入同龄人的知觉,一方面能让读者感受父亲回忆中自己儿时的自卑和弱小,母亲的高大慈祥。
除此之外,人物的每一个表情都表现得很细腻,比如四个孩子的好奇
父亲的惊奇
儿时父亲的自卑和惊喜、懵懂
光线的细节也很考究,傍晚时分的夕阳落在父亲的侧脸上,早晨的光线射在儿时父亲的脸上。
这些让我想起年初去上海西岸龙美术馆看伦勃朗的画作时,看到他善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书本图画中运用这种技艺,除了能让读者看到更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外,更把温暖铺满整个故事,把诗句中母亲缝制衣物的爱和暖用更形象化、更可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3,衣物的传承,情感的传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每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都能想象出一幅母亲微笑着为孩子缝制衣物的画面,站在屋外的孩子望着光线折射中低头忙碌的母亲,既感动又惭愧。
许多文章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是我始终不认为伟大是适合形容母亲的词。母爱是本能,每一个母亲抱着怀里的小婴儿的时候,想到的肯定不是我这么伟大生养了一个这么可爱的孩子,她心中涌动的感动和珍惜是母子之间的人性,是最普通不过的本能。
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的本能,把一代代人推向时代的潮流,把一个个家庭的情感流传下来。母亲缝制的衣物只是一个载体,浓浓的祝福、望子成龙的期待和翘首以盼的眼神才是深深织在衣服中的感情。
父亲的回忆,不只是回忆衣服的来历,更是回忆母亲往日的辛苦付出和灼灼期盼。同样,父亲的讲述,也不只是讲述小时候的故事,更是把自己的体悟和感触传递给孩子,完成家庭精神内核的传承。
相信每一个读到这里的读者,都能回忆起自己的某一件衣服、首饰、物品,它能把某个记忆中的人带到你面前,同时把当时的情景、情绪和感受也带来。这些记忆的流传,才是真正不朽的东西。
母爱作为最饱满最深沉的情感,是每个人记忆中最鲜亮的部分,跟随它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每个人最初的、影响最深刻的精神组成部分。
松居直在《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中提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读绘本”的步骤,最后说到:“综合以上几点(读绘本的方法),还要再加上孩子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的领会。当有真实体验的文字和图画融为一体时,孩子就会对绘本中的故事世界产生共鸣,自然而然的走进去,并沉醉其中。”
别的孩子是如何把体会感受和绘本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于诗词的记忆一定和最初看着外婆家堂屋的山水画学念《登鹳雀楼》有关,那可能是我最初的美感和韵律感教育。
松居直一直提倡由父母给孩子读绘本,不仅因为解读人是绘本与孩子之间的桥梁,还因为这样的亲子阅读真正有利于亲情的交流沟通。
每个家庭一定有许多故事想讲给孩子听,像我小时候父母祖辈会经常说起他们小时候生活的贫苦,但是因为孩子出生的世界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大人所有的表达在孩子看来多成了喋喋不休。
适时的引入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书或许是一个交流的契机,能让孩子感受诗词的韵味,还能让他有一个角度理解父母话中的意思。
诗词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中,家庭精神力量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