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歌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但是,你知道二十四节气究竟是阴历还是阳历吗?
节气和节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清明节(也叫三月节)比较特殊,它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期。
中国大部分传统节日总是固定在阴历的某一天,比如春节是正月初一(朔日,新月),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望日,满月),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望日,满月),这些节日所对应的阳历日期是在变的。最典型的春节,有时在阳历1月份,有时是阳历2月份。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都是依照与月相变化紧密相关的阴历而定。
节气的日期总是固定在阳历的某一天,比如春分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清明在4月4日或5日,夏至是每年6月22日前后。这说明节气跟阳历一样,是依照太阳的变化而制定的。
古时候,人们通过观察日晷指针的影子长短变化来计时。通过长期的耐心观察和详细记录,他们发现,一年中,总有一天晷针的影子最短,也恰好是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处于盛夏时节,便把这一天定为夏至;某一天晷针的影子最长,也是黑夜最长的一天,处于隆冬时节,便把这天定为冬至;在夏至到冬至,冬至到来年夏至之间,分别有一天,白昼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这两天分别处于秋季和春季,便定为秋分和春分。二至二分定出来之后,再逐渐细分,慢慢演化出如今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商朝时仅仅确定了四个节气,到了周朝发展到八个节气,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用以预知寒暑气候变化,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指示了地球在公转轨道(黄道)上的大致位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一年中地球转了360°,划分成二十四节气,那么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15°,约半个月。每个月中应该有一节一气,节在月初,气在月中,例如立春是阴历正月之节,雨水是正月之气;清明是阴历三月之节(所以清明节也叫三月节),谷雨就是三月之气;小暑是六月之节,大暑是六月之气,寒露是九月之节,霜降是九月之气。
二十四节气中共有十二节十二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雨水所在的月份为农历正月,春分所在的月份为农历二月,依次类推,谷雨在三月,小满在四月,夏至在五月……小雪在十月,冬至在冬月,大寒在腊月。
但是阴历的月份有大今、小今之分,大今月30天,小今月29天(有的年份没有年三十儿,就是因为那年的腊月是个小今月)。遇到小今月,下月的节和气都会向后错,这样积累下去,总会出现某个月份本该出现在月中的气,推迟到了月尾,中气变成了“尾气”,那接下来的一个月就可能只有节没有气。古人把这种无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比如2017年阴历六月,大暑推迟到月尾二十九,接下来的一个月只有“立秋”作为月初之节,而缺了中气“处暑”,便把这个月定为闰六月。2014年阴历闰九月,是因为作为九月之气的霜降跑到了月末的九月三十,造成接下来的闰九月只有月初之节“立冬”,而没有中气“小雪”。
阳历除2月(闰年29天,平年28天)之外,每个月有30或31天,一年约365天;而阴历每个月29或30天,不设置闰月的阴历一年还不满360天。这样积累下去,我们的春节一定会不断提前,各种传统节日也会逐渐与真实的四季脱节......闰月的设置成功协调了这一矛盾。因此,中国现在所使用的农历其实是种阴阳混合历,根据月相变化周期来确定月的长度,根据太阳的变化周期来确定年的长度和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并通过设置闰月来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
农历的闰月比阳历的闰年复杂得多。阳历每四年一闰,闰年只在2月份加一天,由28天变成29天,闰年只比平年多一天,由365天变成366天。之所以需要设置闰年,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或365.2564日,也叫一个恒星年,每四年恰好多出一天。阳历的闰年只是比平常年份儿多出一天,而农历的闰月是多出一个月。
农历真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伟大发明。现在知晓了吧,二十四节气是阳历。
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日晷 夏 秋 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