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买了件衣服,中号的。回家一试,紧了点。于是,今早去商店换件大号的。
进了门,遇到的还是昨天的那位营业员。
“早上好!” 她面带微笑先给我打了个招呼。
我也笑着说,“早上好!” “昨天我在你这儿买了这件衣服, 穿着有点紧,想换件大号的。”
“可以呀!“她回答。
我去架子上拿了件大号的,然后,走到收款机前,要把差价给她。
我说,“这中号的是60.99。其差价1.13。”
“是吗?我来算一下。” 她脸上露出一丝的疑惑。
就见她敲着键盘在收款机上算着。等了一会儿,她好像还没有得出结果,我心想没这么难吧?
又停了片刻,她说,“请你等等,我把经理叫来。” “好吧。” 我站在那儿耐心地等着。
不一会儿,经理来了。她俩又忙了一阵子,看样子还没有着落。经理问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我只好又把我怎么算的告诉给她们,看样子她们还是没搞清楚。
后来,经理就给这位营业员说,“先把这中号的退掉,再敲入这件大号的价格。” “好!”这位营业员一边答应着、一边手打着键盘,很快就做完了。
事后,我把这两张发票指给她们看。果不然,这两张发票的差价是,$1.13。
故事说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滑稽”?
其实,在这“滑稽”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或者是不同的思维模式。再说远点,就是教育的差异。
想必读者都熟悉我的算法。这就是:1)算出两者差价;2)加税后,就是我该付的钱。我姑且称之为“交叉”法,用“x”表示。
而经理和营业员的算法是:1)退掉这件“中号”的;2)再买那件“大号”的。用的是“各算各的”的方法,我把它叫做“平行”法,用“II"表示。
这两种算法只是”殊途同归“,都对。那又有什么不同吗?我想,应该是有所不同的,那就是“怎么想的?”。举一个类似的小例子:
一天,老张向Dave借了10块钱;两天后,Dave问老张借了20块钱。要过年了,两人坐在一起”清理债务“。
老张说:”你借给我10块钱,我呢,借给了你20块钱。一折合,你还我10块钱就行了。“(x “交叉法”)
Dave挠了挠头说,“还是这样吧,我欠你20块,我还给你20块;你欠我10块,你就还回我10块。”(II “平行法”)
从这小例子可以简单地看出, x 法在计算时有交叉,有时易出错;而 II 法计算时,没有交叉,”平行”而互不干扰,故很难有误。
可是,x 法也有它的长处。试想,如果借的不是钱,是金砖,或者是什么货物呢?这种“交易”就不是像纸币或数字那样轻便了,至少有“重量”,或者,还有运输的问题。由此,你就看出 x 法的方便,而 II 法就显得“笨拙”了。
简言之,对 x “交叉法”, 十个中国人,有十个都是用这种 x 算法;而说英文的西人,十个中有八九个,用的是 II ”平行法“。
可见,这两种算法不仅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还有教育的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