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659553/5e204fdabb7720f6.jpg)
中医学的产生与发展,从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开始。运用的理论方法是三大学说: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以“形—神—环境”为医学模式,属于自然科学,还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还融汇渗透了其他多学科。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整体理念为主导思想,精气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以藏象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
(一)形成
1.形成基础: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关学科发展的交融;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2.形成标志:《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皇帝内经》:《素问》《灵枢》各81
《难经》:81。“诊脉独取寸口”“左肾右命门”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医圣”。《伤寒论》397法,113方和《金匮要略》25篇,病症40余种,262方。
《神农本草经》:药物365种。上120种,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主益气;中120种,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或有毒,主治病补虚;下125种,主治病,以应地,多毒。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二)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24种脉象。
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穴位349个。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病机症候学。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大医精诚”,医学伦理学的先河。
2.宋金元时期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因,内因,不外不内。
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创制六味地黄丸。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刘完素——寒凉派《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攻邪派《儒门事亲》
李杲——补土派《脾胃论》
朱震亨——滋阴派《格致余论》
3.明清时期
赵献——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张介宾——两肾皆为命门说
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吴又可——《温疫论》,戾气
清代叶桂——《温热论》,卫气营血辩证
薛雪——《温热条辨》,湿热病因
吴瑭——《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王清任——《医林改错》
4.近代现代
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365种医书,分医经,药物,诊断,方剂等13类。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结构:五脏,形神一体观
生理:
病理:
诊断:
治疗: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社会环境
(二)辨证论证
病,疾病。感冒,麻疹;头痛,泄泻,发热,崩漏。
证,症候。肝胆湿热,风寒感冒,肝胃不和,痰热堵肺
症 ,症状体征。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整体思维
意向思维
类比思维
变易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