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96次心理咨询纪录

第96次心理咨询纪录

作者: 花花花知晓 | 来源:发表于2020-10-28 19:02 被阅读0次

    这次心理咨询的时候讨论了几个议题。

    1)10月6日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因为某些缘故不能回家。但是很想孩子,所以在回家路上偷偷去门外隔着窗户偷看他。但他很快感应到了,于是追出来找我。我慌张想逃没有逃走,在要不要回应孩子对妈妈的期待和要不要走的心疼中醒来,夜里用手机记录了下来。写的时候哭了。

    我知道整个场景映射的是我和我的妈妈。

    一方面觉得自己小时候很可怜很委屈,另一方面又能体谅到妈妈的不容易。但我依然有很多的愤怒和痛苦。

    咨询师说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在梦中直面童年的这件事。

    虽然还是以我和我儿子的形象来诠释的。

    但多少是一份松动。

    我想之所以形象是我和我儿子,大概也是因为我并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我妈妈长什么样子吧。

    2)周日的时候因为很累很难受还生着病无差别发脾气了,然后就带着儿子出门上课。

    过后我老公从家里出门来找我,到了后他告诉我,婆婆对此很不高兴,在家里数落了我很多。我听完也很难过和委屈。和我老公口角争执,一个人哭了一会。下课时间的时候回去机构接孩子放学。然后一起找个坐了一下。

    过程中发现了几个自己以前没发现的点。

    ①我其实是没有情绪自觉能力的,我心情好不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

    ②我情绪不好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剧烈,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人关注我,所以我不得不特别剧烈以求关注吧。

    ③我的这种剧烈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故意摆出这个姿态的话,一般人做不出我这么剧烈的情绪状态。所以我在家里的剧烈情绪,就让婆婆以为我是故意摆脸的,我是有“额外含义”的。

    ④我一直和老公谈话没哟进展,是因为我没有感受到他其实是理解我的现状的。所以我只好对我的现状的成因加以解释,这样我才能安全的考虑接下来怎么做。

    但是我老公觉得他是知道的,他在讨论接下来的事。他在谈未来,而我在强调过去,他就会感觉到是我在逃避问题。他越强调未来如何做,我就越感觉不到他对我现状的接纳,我就越强调过去。最终爆发争吵。

    如果能讲清楚对彼此的期待,达成现状理解的一致后,我们直接进入具体问题讨论,那效率还挺好的。

    ⑤我的确过度花时间在外部事物上了,我在抠家庭的时间去服务别人。比如我10月份有一个训练营、一个定位系统课,一个阅读指导师课程,一个育儿课程,一个007的值月生任务。

    这些多重课程的叠加下,我不仅要花时间听课,还要花时间写笔记,写输出,和同学开会讨论。还有一个时长一个小时的分享演讲。

    还接了2个星盘解读案例。

    再加上我在公司里的事项,在加上8公里外的新家在装修。

    还有周末带孩子参加各种课,预约各种课,和朋友见面的各项事务。的确是超负荷的。

    所以老公和我讨论后,我决定把事情尽可能都推掉。回归家庭。解决冲突之源。

    而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在外部事物上呢?因为我以前很需要被夸奖,不停的参加课程和输出笔记是我获得稳定的夸奖的方式。

    而且对我来说,比起和家人,和亲人相处,我和陌生人相处是更自在的。所以我在逃避成长区。

    这种能坐下来好好讨论解决方法的经验,之前也很少。可谓也是第一次。

    还蛮奇妙的。

    之前因为我的表现不满意,婆婆也不高兴过好几次,爆发了很多次争吵。

    从我生孩子以来,从他们每个月都不高兴,变成了几个月一次爆发,到现在可能一年爆发一次。我觉得也算是进步吧。至少我这次也找到了如何处理的方法,和老公也达成 了如何做的量化方式。老公也理解我对外部贡献的价值感的需求,他说等孩子上小学了,周末我就可以自由一点。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没想到老公这么贴心,真难得。

    3)有一个和我童年情况很像的妈妈。她和我的情况非常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的应激反应上也非常非常相似。可见家庭环境的影响是远远高于基因差异的影响的。

    但是我们有一个显著的分歧,就是我从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别人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别人对我的期待不一定是我非要去做到的。

    而她一直到大学,还是尽可能的让其他人对她满意。让其他人的意见得到满足。尤其是以父母和权威的态度是瞻。只要权威或者父母和她观点有分歧,哪怕她自己才是对的,她都会立刻否定自己。

    她一直很羡慕我这一点,她的理解是,一定是我天赋异禀。

    然而我回头去看,发现我十几岁的时候就不会去听父母说什么,也不在乎周围的人对我的评价了。是因为我在那个时候对我周围的世界彻底失望了。因为无论我怎么做,做什么都不会有人回应我,也不会有人赞同我,我也无法让他们开心。那我为什么还要在乎他们说什么呢?

    也是十几岁的时候,我在读书的时候读到了刘墉的《超越自己》系列。我记得他有一篇文章提到,台湾有个作者张晓风,一次出版物被在报纸上表扬了。然后她的团队就高盛宣读,非常兴奋。但张晓风只是淡淡的说,别人夸奖了,在高兴之前,先看看说话的人是谁。有没有分量。没有足够的分量就不值得高兴。

    同理,被人贬低或者恶语攻击了,也不要急着生气和反驳。

    先看看对方分量重不重。再想想对方是真的指出你的不足,还是因为嫉妒而发狠,还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迁怒于你。无论哪一种,生气都没用。真的有错慢慢改就行了。是好事。其他情况下的恶言相向,一笑了之即可。

    我想,我对他人尝试控制我的行为和语言的淡然自处,估计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练习的。

    这或许是运气,但一定不是天赋异禀。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我足够的不幸福,足够的被遗弃,我才能放弃讨好他人,干脆自己去走属于自己的路。

    而那个和我境遇相似的妈妈,人生里有不幸福,但最后还是有人表达关心和爱护。她努力尝试讨好,大部分时候无效,但小部分时候有效。这种低谷又不是最深的低谷,给希望又不是绝对的亮光的境遇才是她无法摒弃他人的影响,敢于去做自己的原因。

    这么说来,足够的痛苦,足够的深渊,足够的黑暗,也有助于我们成长。反而是那些明明是黑暗却又有星辰,明明是深渊却又有上升的可能的情况,才是自我成长的坟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96次心理咨询纪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dc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