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热映的《三块广告牌》,讲述的是重大意外下的人生断裂与自我救赎。
2016年4月热映的《将来的事》,讲述的是日常变故下的人生断裂与自我救赎。
我觉得它们很像是象征了人生两个阶段的姊妹篇。
一个仿佛青春期的莽撞、冲动和成长。
一个仿佛成熟期的冷静、世故与内敛。
同样的残酷,同样的深刻,但却有不一样的情境、变化与觉醒。
人生无非日常和意外,人往往跟电影中的两个女主角一样,不是被意外炸裂,就是被岁月日常,身不由己,莫名其妙。
人生如此难以掌控,人到底如何才能避免炸裂,超越日常?这却就是这两部电影,要讨论的重大命题。
1
去年11月在美国上映的《三块广告牌》,今年3月份来到了中国。
它一上映就迅速炸裂了口碑,炸裂了我们的人生。
这是一部复仇主题的电影,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米尔德里德生活在一个暴力家庭中,她和儿女,也处在恶言恶语的对立状态。
女儿跟她借车出去玩,她不借,互怼中,女儿说了一句“我希望我在路上被强奸”,而她也迅速还了一句,我也希望。
结果一语成谶,她女儿在路上被奸杀,真就再也回不来了。
生活中总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意外,人心总会被各种意外刺痛,但是更要命的是,很多意外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甚至连抚平伤口的机会都不存在。
女儿死后,警察迟迟不能破案,这就像面对丈夫的出轨一样,只能使你既感到绝望,又无能为力。
绝望催生愤怒,无能也催生愤怒,于是米尔德里德有一天经过小镇外,那三块废弃的广告牌时,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
我要用这三块广告牌,向这个操蛋的世界宣战!
三块广告牌的矗立,意味着米尔德里德与警察局,与世界对峙的开始,也意味着她与自己对峙的深化。
冲突产生,内在、外在世界,整个混乱起来,于是人的毁灭与救赎,也终将演变为一场意外。
人心中都有几块广告牌存在,刷什么颜色,写什么语句,未必你真说了算。
充满意外的人生,没有人定得下基调,人心一旦狂乱,就更没谁可以掌控未来。
2
人从小镇外的那条小路经过,这边来,看到的是“强奸致死”、“凶手人呢?”、“威洛比警官,怎么回事?”,那边来,看到的是“威洛比警官,怎么回事?”、“凶手人呢?”、“强奸致死”,循环往复,无休无止。
小镇平静的被打破,不只是因为人们感觉到这是对可敬的威洛比警长的不公,不只是因为这是与警察和社会的对立、宣战,还因为这只是你的事,你不该把血淋淋的现实撕给人看。
每一个人都充满怨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更爱玫瑰色的迷药。
我不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来的时候我妈也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真不孤独。
所以米尔德里德此后就只能单兵作战,以更决绝的方式回击所有的敌人。
威洛比警长先来谈判,告诉她这决不是不努力的结果,而是没有目击者,没有DNA匹配,没有其他任何线索。
但是米尔德里德说,应该把全国八岁以上男子的DNA都匹配一下。
威洛比又说,你不知道我患了癌症吗?
但是米尔德里德说,我知道,我是想让你活着的时候,好好干点事。
我的事才最大,你要死了那是你的事,我就是想让整个地球都围着我转,这世上有谁不是如此?
此后警察迪克森来,米尔德里德怼,你像个娘们一样磨叽,回家找你妈去吧。
神父来,你们跟黑帮是一个帮派,你无权来我家指手画脚,喝完茶立刻滚蛋。
牙医的表现使米尔德里德勃然大怒,她夺过旋转的牙钻,直接就在牙医手指上开了一个洞。
丈夫回来,她毫不相让,谩骂升级,夫妻对打起来,丈夫掐住妻子脖子,儿子也直接把刀架到了父亲脖子上。
丈夫不理解,儿子不理解,儿子不想总在绝望中翻检血淋淋的伤口,骂她是个老婊子,她说,我不老。
生活如此,我不浑身是刺,怎么活?所以我是婊子,但我不是老婊子。
所以这又当她送儿子上学,被人扔易拉罐时,她立刻冲上去,对着一男一女的裆部狠狠开踢。
所以,这又当广告牌被人烧了之后,她干脆去烧了警察局。
广告牌被烧的时候,儿子要打电话给消防员,她说,不打,说不定这火就是消防员放的。
警察来,她说,你逮捕我也没关系。警察说,我为啥逮捕你?她说,你只是现在还没有逮捕我罢了。
因为我现在所想的,就是要折磨死你们这些混蛋啊!
仇恨对仇恨,米尔德里德此时的仇恨已经无以消解,这正是人生断裂时,我们既想毁灭世界,又想毁灭自己的那种感觉和冲动。
她这种作为,她那些恶言恶语,她那些无所顾忌地爆粗口,无疑给了我们宣泄的快感。
谁特么不是曾死过好几回?又有谁不想挣脱生活的牢狱?然而安生的方式可有?
对内是自伤,对外是双伤,此事古难全。
3
“愤怒得不到宣泄,只能酝酿出更深的愤怒。”
这话居然是米尔德里德,那个该死的丈夫告诉她的。
与小矮人的约会中,米尔德里德面对丈夫的羞辱,本来提着酒瓶直奔丈夫那桌,打算给他开瓢,然而当她知道这句话是丈夫的无脑小情人看到,转送她的时候,她不但把酒瓶放下了,还跟丈夫说了一句:“对她好点。”
从火烧警察局之后,一切似乎正在好转。
米尔德里德虽然不是一个好母亲,但她无疑深爱着自己的儿女,她的人生尽管断裂如此,但她的底色依旧是善良的。
威洛比警长虽然受到伤害,感觉不公,但他私底下还是支持米尔德里德的,他甚至还偷偷为她支付了广告费。
他的自杀尽管使米尔德里德遭遇更多误解,但他实在无奈。他不能让他的病拖垮他的家庭,他还要有尊严地死去。
他最后所能做的只是给妻子,给米尔德里德、迪克森,发出三封信,解释、帮助、点化而已。
种族主义者,很暴力的迪克森,尽管身为警察,能够失控到把广告人扔到楼下,但他却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骨子里埋藏着的,仍旧是正直、善良。
警察局的大火中,他首先所做的是保护米尔德里德女儿的档案,他尽管被烧伤,明知道大火是谁所放,也丝毫没想去追究。
广告人看上去只是一个逐利之人,但他却是有原则的,他甚至还能在发现要帮助的伤者,正是伤害他的迪克森时,一边愤怒大喊解释没用,一边还是仍旧递了一杯橙汁过去。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谁也不是谁的错。
我们都不是你的敌人,但我们却成了敌人。
本片中可说是无人不冤,无人不处于深重的无力感,电影的隐喻意味,由此越发浓厚。
一个充满戾气的小镇,其实并无完全的好人坏人,对立的双方,其实并无真正的反派,这才是生活最荒诞的地方,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普世,最有意味的地方。
而这,却也正是世界得以好转,人心得以救赎的基础。
每个人在意外面前,都会失措,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但是不管怎样,救赎才总归是生命真正的主题。
4
迪克森后面用一场挨打,取得了嫌疑犯的DNA,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嫌疑人不是本案的罪犯。
不过这事,却使迪克森和米尔德里德,达成了和解,甚至同谋。
我确定这个人不是这场奸杀案的凶手,也必定是某一场奸杀案的凶手,而且我知道他住在爱达荷州。
好,我明天一早,就去爱达荷州。
你需要一个伴吗?
yes。
——是这种人就决不可放过!找不到那个,那就找这个!恨屋及乌,他们仇恨之火的发泄,这时候已经到了荒诞的地步。
但是这荒诞,却也真实,甚至越荒诞,越真实。
迪克森是带着枪出现在米尔德里德面前的,杀人的意图已经展露无遗,所幸这时候,迪克森还是问了一句,到底要不要杀了这个人?
米尔德里德回答道,我也不确定,我们可以在路上决定。
电影到此戛然而止。
没有破案的经过,目的也不是为了破案,电影真正想展示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撕裂、冲突。
它尤其突出的是,在如此暴戾,如此政治不正确的描述中,还能够给人以温暖和治愈。
生活中最可怕的是没有凶手,只有一路寻找凶手的人。
没有解脱,只有一路寻求解脱的人。
什么是政治正确?这不知道。
只知道愤怒能够衍生愤怒,酝酿更深的愤怒。
我们明明想在理智上止步,却在情感上停不下来。
你在脱光世界,脱光别人的同时,也在脱光自己,你永远在路上。
你在炸裂世界,炸裂别人的同时,也在炸裂自己,你永远在路上。
生路死路,都是路,你要哪种?
在上路前决定,还是在路上决定,你选哪种?
米尔德里德能够选择在路上决定,这其实已经是答案。她前面既然在知道嫌疑犯与本案无关的时候,已经能够说,我至少今天活在希望里,那就说明,她正在与世界和解。
有希望,就足够,在今天的希望里满足,这是一种无奈,一种妥协,但也是一种明智。
这世上你决定不了,改变不了的事,实在太多了。
5
《三块广告牌》尚且有人说,这是一部缺乏故事,情节冲突不剧烈的电影,那么《将来的事》,你就更只能作为一篇生活散文来看。
然而生活的暗流、激流,无不隐藏在表面的平静之下,你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的话,就无法解读电影,看懂生活。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要生活,要工作,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人如果到这时候再发生变故,你又会怎么做?
《将来的事》讲述的故事的确很简单:
哲学女教师娜塔莉在结婚25年之后,丈夫出轨,母亲病死,事业受挫,儿女分离,学生背叛,但是她波澜不惊,坦然面对一切,日子依旧如流水般平静滑过。
人生也就那么一回事而已,这仿佛就是她揭示的人生真理。
人生的确也就那么一回事而已,不管你如何折腾,它终究就是那么一回事,至少终将是那么一回事,但是事实是那么一回事,接受与处理,却又是另一回事。
娜塔莉在丈夫出轨之后,尽管选择了冷静、尊严地接受,但她却到底曾叹息,我以为你会永远爱着我,曾抱怨,女人过了四十,只能扔进垃圾桶,曾愤怒,是你不愿面对现实,一副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的样子。
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她甚至还有过三次默默哭泣,一次吸烟,一次吸食大麻。
生活充满变数,很多时候,你接不接受,都是已经如此,只能如此,声嘶力竭无济于事,而且还只能将自己更加推向地狱,这正是娜塔莉选择冷静,选择克制,选择承受的基础。
但是哲学世界看似强大,却杀不死情感,你再洞悉生命本色,当下的意义,再明白事理,也无法抵御心底下的疼痛。
很多人就是因此走向断裂、撕裂、炸裂,或者麻木、消极、沉沦,被日常化的,前者是决绝式的毁灭,后者是苟且式的毁灭,所幸的是,娜塔莉还有不同的行动。
丈夫出轨了,她依旧在大步流星地走路,母亲去世,儿女离开,事业受挫,学生背叛,她依旧在大步流星地走路。
生活总得继续,哭过了,这就够了。
生活总得继续,伤口舔过,这就够了。
你总得继续,但是这种继续,却不是行尸走肉般地继续。
生活既然永远不会美满,那你就得在残缺中继续自己的存在。
自由既然对应的总是伤痛和缺失,生活既然总是一种悖论,那你就得重新去构建你的平衡。
书籍尽管不能完全解决现实麻烦,但它却同某些东西一样,尽管不是真理的标准,却是真理得以确立的标准。 所以你就依旧应该从它那里获得支持。
人走着,就不会沉沦,人生可以荒凉,精神不可以荒凉,人归根结底能得到的不是现实圆满,而是心的圆满,而是自我安顿。
所以,精神富有,一直前行的娜塔莉,最终就终于有了这样一个结果:
那个代表母亲,代表过去的黑猫潘多拉,送走了,她手里抱上了一个婴儿。
她告别过去,有了新生。
这真正是一个失去与得到的故事,但是个人救赎没有公式,所以这部电影与《三块广告牌》一样,也没有结局。
人生只在路上,本来也没有结局。
6
这部电影中,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娜塔莉将母亲送到养老院那一节。
不得不将母亲送走,这已经是一大缺憾,而她儿子此时说的那句话,就更令人震撼、疼痛。
娜塔莉:我以为她会大吵大闹,但她甚至都没问一下她的爱猫怎么办。
儿子:她认输了。
你总得认输,可你还总得在尊严,在信仰里活着,人生就是这么残酷。
这就像娜塔莉那句:“我跟谁结婚?跟一个老头?”同样残酷。
“我将在消沉中活着,将在信仰中生存。”
但是残酷,不代表应该绝望,意外,不代表可以被炸裂,日常,不代表可以被日常,你依然可以“天上有星辰灿烂,心中有良心照耀”,依然可以像歌曲里那样唱:“女孩说,我爸爸在空中开飞机……你无畏无惧,我也如此……”
相信我:
从来没有谁离不开谁,也没有谁是谁的支撑,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你的人生只要不充满玫瑰色的妄想,一切就都不过如此,只是生活该有的模样而已。
残酷和残缺,才是生命的真面目,唯有认清它们,接受它们,你才不会成为温室的小花,笼中的小鸟,活得有模有样。
不要像米尔德里德,在刺痛后才浑身是刺,这种炸裂是一种异化。
人要一生浑身是刺,像玫瑰,我既可以芬芳,但你也不可以随便抱我。
谁随便抱,我就扎死谁。
残酷就是希望,惟接受残酷才有更新、更好的活法,你只有用能力,用知识,用自由,用独立,用尊严,用心胸,用格局,用性格作刺,你的人生才会全面开挂。
人生就是那么一回事,但我也可以从那么回事中,过得不那么回事,这才是人最高级的活法。
所以别指望任何男人吧,也别指望任何女人,信自己,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