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大学毕业了,依旧不会读书

大学毕业了,依旧不会读书

作者: 小曹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21:59 被阅读3次

阅读并不容易,因为学校不教阅读。

所以很多人大学毕业也不会阅读,只好去买教阅读的书来自学。

教人阅读的书很多,而这些书往往充满急躁的气息。从名字就能看出来:

高效、超级、影像、快速、倍速、20分钟、10分钟……

嗯,估计马上就有5分钟阅读术、30秒读完一本书了。

为什么要读那么快呢?

生命总是太仓促,生活总是太着急

我发现,很多人都很着急。

上公交,排队总是没耐性的,哪怕是辆空车,也要挤到前面去;
下馆子,等餐总是耐不住的,哪怕并不饿,也要一遍遍的催促;
过马路,遇到红灯总是不耐烦,哪怕剩一秒红灯,也要闯一下。

为什么呢?我猜,是因为有件事情挡在了前面,成了绊脚石。

着急忙慌挤上公交,没有人挡着我了,坐下看看风景吧;
催促的饭菜上来了,嗯,不着急了,边刷手机边慢慢吃;
闯红灯过了路口,没有红灯挡着我了,开始慢慢溜达了。

读书好像也是这样。

已经18岁了,还没挣到1000万,还没读够1000本书,着急啊。

听说人丑就得多读书,那么赶紧读书吧;听说成功人士每天都在读书,那么赶紧读书吧;听说这是人生必读的100本书,那么赶紧读书吧。

读书了,书就不是走上人生巅峰的绊脚石了,所以赶紧读。

至于是关于什么的100本书?不知道,着急,读了再说。

因为着急,一个星期读一本书自然是浪费时间,最好30秒就能读完一本书,所以才有那么多教快速阅读的书。

曾经年少无知,为了读书、快读书,我极度迷信影像记忆、快速阅读这类书籍,也收集了不少资料学习,用学到的方法读完一本又一本书,然后……

然后就没有了。

因为记不住。

睡前读完3本书,第二天只记得书名;
朋友说起一本书,嗯,我读过,讲什么的呢?不记得了;
书店里翻开一本书,咦?内容好熟,翻几页,有印象,再翻几页,嗯...什么时候看过的呢?

如果记不住,还浪费时间、金钱去买书、读书,书就真成了绊脚石。

冲出100米才发现,读书是场马拉松

如果能活80多岁,从出生开始一天读一本书,到死那天,大概能读3万本书。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般市立图书馆藏书百万计,国内藏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2017年统计藏书3646万册。

穷尽一生,能读的书不过书海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这大概也是人们读书着急的原因之一:读快点,有限的时间里就能读更多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嘛。

可惜,如果没有超强的记忆力,做不到过目不忘,30天读完100本、200本书后,除了列一个长长的已读书单,什么也留不下。

如果记不住,读的快,就是没用。

而且,这种反馈很消极:老子读了那么多书,竟然什么都没学到,有这个时间早上王者了!真是一块讨厌的绊脚石,不读了,不读了!

读得快的结果,反而是放弃了阅读

就像是跑步,奋力冲刺了100米,才发现是场马拉松。

读过的区区几本书,只给阅读这个人生马拉松开了头。

100米冲刺的距离好像原地踏步,自己却已筋疲力尽。

原本进步的阶梯,因为第一步没迈上去,成了绊脚石。

所以,读书关键是记得住、学的到,有个正反馈,先爬上去一层,才能沉住气、不放弃,快慢反而是次要的。

找准方向、找好节奏,才能在马拉松上跑的更远。

读书破万卷,关键是破。

只要读通了、读懂了,每本都是收获,何须万卷。

主动举起矛,才能打破盾

破,是要精读么?

如《精读指导举隅》那般,将一本书、一篇文章,庖丁解牛般拆解,从一点点的蛛丝马迹中梳理脉络,弄懂一章、一段、一句、一字的出处、含义。

“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

若是学术研究、研读经典,如此精读,学到的东西必然扎实、深厚。

但是经典有限,而且现在日常学习所读,远超文学阅读范畴。何况现在很多书籍只是贴了8块腹肌、外强中干的胖子,轻轻捏一下,就挤掉八、九成的水分。

亦如我这篇勉强算是读后感的文章,回看一下,与精炼怕是没有一毛钱关系,惭愧惭愧。

既然现在精读的适用范围有限,那么该怎么读呢?

答案是主动阅读

“主动阅读”这个理念,让《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境界远超其他阅读类书籍。

其他的阅读书籍,只是在教怎么读,要一目十行,要影像记忆,要这样那样记笔记。且不说能否适合每一个人,用各种方法读下去,往往会忘记拿起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成了为读而读。

主动阅读,能让人找到阅读的节奏,更能找对阅读的方向。

主动阅读的精髓,在于思考

  1. 我为什么目的而读书?
  2. 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3. 这本书有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4. 如果解决了,我该如何实践它?

第一个问题,让人找到阅读的方向——我要打破一面怎样的盾。
第二、三个问题,让人找到对的书——我要找到一把怎样的矛。
第四个问题,让人做到“破”——我要如何把矛扔出去,打破盾。

所以主动阅读,是一个有因有果、有盾有矛,从问题找答案、从疑惑到领悟的闭环过程。

不像泛泛的阅读方法书籍那样,丢给你一把矛,告诉你这把矛很锋利、所向无敌,至于你能否用的顺手、面对的盾是什么样的、矛要往哪个方向扔、能否打破阻碍你的盾,他们是不管的。

主动阅读,或许不是最好的阅读方法,但肯定是有效果的阅读方法。因为要想办法去实践、去输出。

输出,是检验阅读的唯一标准

学校检验学习效果好不好,就两个字:考试。

考试,其实是将课堂所学的结果,进行小范围量化的过程:个人能否学到、领会,外人是看不到的。但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书、同样的题,你学的好,考试成绩自然会好。

又如古代科举,为的是选拔人才,不管你诗词歌赋、品德见识如何,就考一经、四书、朱注这些划定的“专业知识”,还得按照八股的格式进行量化。

你说八股死板,发挥不出实力,可那些县试、府试直至殿试的状元们写的八股文,哪篇不是清真雅正,让其他考生心服口服。

真学会了,是不怕考的

读书同理,真读懂了,是一定能够输出的

可惜的是,脱离了学校、考试,对于学习、阅读的效果,很难量化。

也因此,阅读数量成了最常见的量化方式。读书多少,一目了然。几十本书摞起来,或者摆满书的大书架看起来也很壮观。

可正如上面所说,如果不是主动阅读,单纯数量的多,对于解决问题、打破阻碍前进盾并无帮助。

那么,如何有效量化阅读效果呢?答案是输出。

  • 一本菜谱,怎么证明你看懂了?答案是你能做一道上面的菜出来,或者,能教别人做这一道菜。
  • 一本地图,怎么证明你看懂了?答案是你能按照地图去到想去的地方,或者,让别人去到想去的地方。
  • 一本健身书,怎么证明你看懂了?答案是你能照书上的方法练出想要的体型,或者,指导别人练出想要的体型。

通过阅读一本书,自己能学会、甚至教会别人做成一件事,在是否读懂这本书上面,至少至少也能打60分吧?

你说买了一本垃圾书,所以做不出菜。且不说为什么开始要买这本垃圾书,只说输出。你判断这是垃圾书,说明读了,那么,什么地方原理是错误的?什么地方步骤是错误的?应该如何改进才能做出一盘菜?

所以即使是垃圾书,能否输出也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标准。

那么,不是菜谱这类实用型书籍,怎么输出?答案就是上节的4个问题。

如果一本书,你认为能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那么输出的标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一本书,你认为能够学会某个道理、知识,那么输出的标准,就是让别人理解这个道理。
如果一本书,虽然不是解决问题、教人道理的,但你觉得很好,那么,写篇读后感也是很好的输出。

你说读懂了,却写不出读后感。我信,语文老师也信,但白卷只能画个圆圈。

读书这件事,真正冷暖自知

大学毕业后,没人在乎你是否读懂、能否输出。

你可以用数量巨大、速度巨快的书单、打卡,收获满是“赞”的朋友圈。但点赞的朋友不会关心,更不会验证你是否真的读懂、学到。

当工作遇到困难,生活遇到困惑,需要一点有质量的输出时,那些用10分钟阅读完的书籍堆就的高山,却轰然倒塌,留给大脑一片空白。

主动一些,将思考贯穿阅读的整个过程,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筛选书籍、自己寻找答案、自己验证答案。没人和我们比赛,没人给我们评分,但答案验证的那一刻,我们知道,自己真正读了,懂了。

我读懂《如何阅读一本书》了么?做了笔记,实践了书中的方法,写了这篇平淡的读后感,应该可以打60分吧。

10分钟读完一本书,大概是写不出读后感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毕业了,依旧不会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em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