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慢读书,是种享受
2022年,这一整年,都不太正常。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是居家的状态,好不容易得空了,我就会找一本书来读一读。这一读,2022年竟然读了308本。我不太敢告诉别人我读了多少书,因为这就跟炫富一样,真正想要了解你的人,总是很少很少。
吕思勉的《细说三国史:中国人的多重面孔》,我读得很慢很慢。这其中,固然有年关将至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其实是在于,这本书读起来,非常地“舒服”。
这种舒服,对于阅读吕思勉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还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充满斗志,想要研究“国学”,于是买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可那本书,难度很大,我几次想要读它,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吕思勉是颇有些文化功底的,就算是在那个年代,他也是大师级别的存在。读不懂吕思勉的书,并不可耻,但如果错过了他的这本《细说三国史》,那真是太可惜了!
2.《细说三国史:中国人的多重面孔》
吕思勉那个年代的人,治学大都更为严谨。不像现在的很多“戏说”,吕思勉的这本“细说”,着实打动了我的内心。说它容易读,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缺乏思想的深度。这个“容易”,我更多地是从语言表述方式上进行的一个区分。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吕思勉的很多历史著作,使用的都是半文半白的文字。那固然不是全然的文言,但对于一个地道的现代人而言,语言屏障已经足够大了。而且,像《中国通史》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书籍,相信不少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都不可能感觉到轻松的。
也正因此,《细说三国史》才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这部书,严格意义上来说,算得上是吕思勉有关三国见解的汇编,其内容的主体,自然是吕思勉的《细说三国史》,但实际上,这本书的附录,也是大有乾坤。只要对比一下后面的附录,我们就能知道,这前面的文字,已经足够地浅显了。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都熟识的三国,市面上根本不缺这种类型的解读。但是,吕思勉的作品,就是能够和其他的作品区别开来,独具一格。原本对于三国故事兴致缺缺的我,读了吕思勉的《细说三国史》,都想好好再读一遍那个时代的记录。
3.读书,读史,读人
历史是门综合的学科,我们寻常人,能把历史事件脉络梳理清楚,就已经很难得了。更何况是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当时的人物心理了。这种事情,我们很难形成系统的观点。这不仅仅因为,相比于历史事件,那些历史背景,往往是枯燥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存在。同时,作为历史最有趣的一部分,历史事件被记录的时候,有些作者别有用心的歪曲,直到现在,我们大概也没有办法完全还原。
也许,对于历史,你可能会有点悲观。既然没有什么完全真实的历史,那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探寻,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也不必悲观,人类社会发展至此,固然很多真相,我们不能知晓,但纵观古今,唯一不变的人性,其实才是我们勘破历史的关键。
不管是多么夸张的历史情节,我们只要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就会顿时间耳聪目明。吕思勉正是深谙于此,他对于“三国”,有着很多的质疑。而每一个章节,我们都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这是吕思勉的智慧所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流畅通晓的文字表达,使得我这样的初级读者,也能够一睹为快。
三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三国的历史。它更像是一个例子,我们通过举一反三,能够顿悟很多哲理。
读书,其实更多的是在读人。
人是多么复杂呀,历史就是最真实的人性写照。看懂了人性,也便看懂了整个“江湖”。感谢吕思勉,让我的新年,如此有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