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父母以后,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明明你是为了孩子好,苦口婆心地教育,为孩子及时纠正错误,可孩子却未必听你的话、领你的情,甚至有时还嫌你烦,故意和你反着来。
比如你让孩子不要总是看电视和手机,会伤眼睛,可孩子却把你的话当耳旁风;
比如你告诉孩子早上不要赖床拖延,上学会迟到,可孩子却偏偏做什么都磨蹭;
比如你督促孩子学习,告诉TA读书对人生有多重要,可孩子只认为你在逼迫TA;
不只一次听到父母抱怨:自己本是出于爱孩子才给孩子讲道理、提建议,一片良苦用心换不来孩子的理解与感恩,只有反抗与叛逆。
为什么你讲的道理,孩子总是不听?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对孩子才有用?
一、破坏亲子关系
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就好了
曾在网上看过一段视频,视频里的小女孩因为犯了错被妈妈批评,情绪激动的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哭,而希望她赶紧改正的妈妈依旧在坚持给她讲道理:
“你今天做的事情是错的还是对的?”
“错了改不改?”
“该不该得到教训?”
尽管小女孩承认了错误,但摔门在房间里哭的行为,让妈妈认为女儿认错的态度不够端正。于是,她又追到女儿的房间要求女儿为刚才的行为道歉,并写一封检讨书。
在一来一回的说教中,小女孩的情绪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我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要怎么样?”
“我已经按照你们说的做了,为什么你们还要这么凶地对我?”
教育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一书中说过:“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当孩子犯了错、不听话,不想靠打骂让孩子低头的家长通常会选择讲道理的方式,及时为孩子指正错误。
可“为了孩子好”的道理,到了孩子的耳朵里却变成了:
妈妈不但不理解我,还说一大堆话教训我。
渐渐地,正确的话也变得不那么“正确”,甚至变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索,孩子不仅一句也没往心里去,还因此学会了和父母对着来,严重地伤害了亲子关系。
站在父母的角度,我们总是不理解孩子的不听话,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讲的道理不是不对,孩子也不是有问题,而是TA听不懂?
二、你的道理,孩子不是不听,而是听不懂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麦拉宾法则”,也被称为“73855”定律(来自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 Albert Mehrabian的系列研究)。
这一定律的结论是:人们对于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来自于你说的内容,38%来自于你说话的语调,而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
换到与孩子沟通的场景中,这意味着,当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时,孩子接收的内容和信息:
有55%是通过看我们的表情、态度、动作等;
有38%是通过听我们的语气、语调、声音大小等;
仅仅只有7%才是通过听我们所说的具体内容获取的。
所以,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传递的情绪是愤怒的,孩子接收的信息有93%都是父母的脾气,剩下的7%才是我们最想让孩子听明白的道理。
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场面:一边是父母的谆谆告诫,一边是孩子的充耳不闻。为了让孩子能听得进去,我们不得不一遍遍地给孩子讲,甚至是一次次对孩子吼叫。
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并不能如我们所愿。心理研究表明: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
换句话讲,父母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时,如果讲得次数太多,超过了曲线顶点的“极限次数”,就会适得其反,不仅效果越来越差,还会让孩子对你的“唠叨”感到厌烦。
三、小小的孩子,做事也有自己的道理
孩子上小学以后,由于接触了更多新鲜的事物,学习到更多新领域的知识,TA们的自主意识会变强,有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与选择,并开始渴望做主自己的一切。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父母在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时,孩子也会坚持自己的“道理”,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规劝:
当我们总是劝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才会更有出息”,孩子想的可能是“为什么一定要学习,以后我当网红,做明星,自己当老板,一样有出息”;
当我们反复告诫孩子“要养成自律的习惯,不要被电子产品的诱惑打败”,孩子想的可能是“妈妈为什么总是控制我,现在多玩一会儿对以后又能有什么影响呢”;
当我们经常和孩子强调“要保持房间的干净整洁,不要弄得邋里邋遢的”,孩子想的可能是“妈妈这也管那也管,整天说个没完,明明这样我住得很舒服呀”......
尽管小小年纪的孩子对万事万物的认知尚不完整,自以为正确的“道理”可能是错的、偏激的,但如果父母强行用道理对抗孩子的“道理”,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只会两败俱伤,让孩子的叛逆期来得更早。
四、教育孩子,聪明父母都在用这3个方法
也许会有家长问:教育孩子不能打,不能骂,现在又不能给孩子讲道理,难道要放任孩子不管,看着孩子错下去吗?答案当然是“不”!
我们给孩子讲道理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可以改掉坏毛病,变得越来越优秀,避免因为一时的放纵而酿成更大的错误。
但显然,“讲道理”也分场合,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达到父母想要的教育效果。
想规劝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听话,或许父母还可以试试以下3个方法:
1. 学会共情
有效的沟通,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观念,而是和孩子平等地交流。
孩子犯错时,父母可以先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然后试着感受孩子的情绪,并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给予适当的安慰、理解。
等到孩子的情绪恢复冷静以后,我们再给出对与错的客观判断,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孩子,更不是揪着孩子的错处不放,而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明白怎么做才能避免再犯错。
因此,让孩子时刻感受父母的爱,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比让孩子生活在指责与批评里,更有效。
2. 树立规矩
孩子越大越不听父母的话,有时候是因为缺少了规矩的约束。
当我们给孩子制定的规矩界限越明确,孩子越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会无理取闹地做出出格的行为。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孩子的接受度,不断给孩子制定可以长期坚持的规矩,比如要先完成学习任务才可以玩儿,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承担后果,不可以撒谎欺骗爸爸妈妈等。
在引导孩子遵守规矩的过程中,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成长的榜样。
要求孩子不可以熬夜,不可以沉迷于电子产品,那我们也要养成早睡早起、少看手机多阅读的习惯。
在不触及规则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给孩子成长的自由。但在触碰到规矩界限时,我们也决不能放纵。
3. 适当“夸奖”
这里的夸奖,不是指父母不分情况,一味地表扬孩子,而是运用一些“套路”,比如FFC模型,让孩子配合父母的教育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一个“F”是feeling,指描述感觉。
第二个“F”是fact,指用事实说话。
“C”是compare,指跟什么比较一下。
当我们用FFC模型夸奖孩子时,就会是:
描述感觉(feeling):今天妈妈很高兴,你真的很棒,我为你感到骄傲。
陈述事实(fact):不用妈妈提醒,你就已经把这20个单词背完了。
比较(compare):你这次背得多快啊,和之前比快了10多分钟哦!
作为全世界最希望看到孩子变好的人,父母既要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部分,也要及时认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予恰当的激励。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认可孩子,通过“套路”式的鼓励,不仅能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还能让孩子充分地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不用父母耳提面命地反复强调,孩子自己就会越来越好。
冷冰冰的道理,讲再多遍也不会变得生动,只会变成父母感动了自己,却打动不了孩子。
陪伴孩子成长,引导孩子变得优秀的秘诀,并不是父母把过往的人生经验变成一句句“道理”强行塞给孩子,而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讲”给孩子听。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可以用比讲道理更好的方法,教育孩子,带着孩子走向更好的人生。
以上是今天的学习笔记,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我是吴美嫺我在贵州贵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