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电子媒介下的童年担忧 文/新铁
一.童年概念的诞生:
在谈到童年这一话题的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儿童这个概念如何产生的。
童年的概念是一个西方词汇。
1962年,法国学者在其成名作《儿童的世纪》里提出一个令西方震撼的观点:童年诞生于十五世纪,在这之前西方社会并未有童年的概念。在1982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也说道:“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其在所著的《童年的消逝》中说:“童年不同于婴儿时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范畴。”也就是说” 童年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中交自由一起,大约产生与16世纪,经过不断的提炼与培养,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图来源于网络关于为什么童年没有在文艺复兴前产生的原因,波兹曼也在书中提到:“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但是其在书中也提到,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个体意识在社会群体中更加突出,教育随之被重视,童年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被提出来。
我们会发现,波兹曼在提及童年的产生时,重点论述了印刷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印刷术作为传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与社会结构。
印刷术使得学校教育能够得到更为普遍的存在,而大规模的儿童进行集中性的学习也更为普及,因此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对立性变得突出,社会对于儿童更为重视。
童年的概念便在印刷术的发展下渐渐形成。
二.童年的危机:
印刷术使得童年概念的产生,而电子媒介却让童年逐步消逝。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重点论述这个观点,而其观点在当今时代显得更为的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时代的电子媒介除了电视,最重要也是广播外,还有那更为普及的互联网。这些电子媒介让人们对于信息接触的鸿沟逐渐消失,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有机会去了解自己所想要了解的内容,这让儿童的精神上与生活方式上有了“成人化”。
儿童维密秀,秀?我国学者梅珍兰在《童年的意义·困境与出路》中对儿童“成人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孩子“玩耍”的权利剥夺。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城市化的发展,电子媒介的普及,儿童的玩伴面对的可能就是电视,电脑,手机。由于城市从社交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封闭性的特征,儿童在面对电子媒介时由于个人原因违法摆脱电子媒介的诱惑,容易剥夺其户外活动的能力,导致我们看到如今大多数儿童沉迷网络,沉迷电子游戏。
谈到为何如今儿童沉迷电子媒介的海洋的原因,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城市儿童活动场所的匮乏是最需要提出来的。
儿童教育在当今时代是十分重视的,各种补习班,考试等学业压力让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些儿童出现自杀行为。而大多数儿童无法依靠朋友来发泄感情,他们只能依赖与电子媒介,在那个较为“自由”的海洋里,发泄学业、情感缺失的压力。另外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场所被压榨,儿童的活动场所则更为有限。这两因素让儿童更为依赖电子媒介。
电子媒介的影响导致儿童“成人化”严重,其不仅是精神上的成人化,在生活方式的上也时刻的模仿着成人。
《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电子时代的来临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在这个时代,儿童无需通过阅读,就可以直接从电视上和网络中获取来自成人世界的秘密信息,如性,金钱,暴力,疾病,死亡,社会关系等。
笔者某天在一次小学补习班里看见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她用手机已经多年。在智能手机的影响下,我看见其谈吐,行为方式都接近成人化。
又比如当今性犯罪越来越低年龄化,又比如小学班级里“班长”热居高不下,其原因是为了某种“权势”。
电视媒体中一些儿童的打扮更是接近成人的审美,无疑让电视屏幕前的儿童有一个更为直接的模仿对象。
学者梅兰珍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像“孩子”了。如今的儿童少了几分天真性,曾经儿时的童趣已经成为历史,鲁迅笔下的闰土去猎猹的场景或许将再不会出现在如今的儿童身上。
传统意义上的童年,正在消逝。
三.当今我们该如何抵制童年的消逝:
波兹曼说过自己是在发现问题,而不是在解决问题。在如何解决童年的消逝的问题时,他抛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
在书中他回答道:唯一具备这种能力的技术是电脑。
上世纪八十年的美国,电脑还处于十分复杂的阶段,作者或许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正是电脑以及后来发展的智能手机,让人们的生活更为便利,“神秘莫测”消失不见,儿童更加方便的通过其了解各类信息,变得更为主动性。
这无疑是讽刺的。
另外作者还提到学校与家庭是抵制童年消逝的重要社会机构。
但笔者在上文论述中提过,当今的家庭环境不仅对童真方面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由于城市化的社会压力让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应试能力,孩子其余的生活如游戏,涂鸦等都会被家长以不务学业为由而制止。同时当今家庭多为一孩,孩子在狭小的大楼中如同身在“笼子”,大多数儿童智能借助电子媒介了解外面的世界。
而大多数学校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少了许多原本有学校担任的职能。学校的活动场所成了各种应付检查的地方,就算真的存在也会被学校以学习为由而占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都被学业所挤压,回家还要面对大量的作业与补习。
图来源于网络笔者曾在感叹如今的孩子的书包重量竟然达到其体重的五分之一。
童年的消逝,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笔者又能有什么答案呢,但是笔者认为波兹曼的目的并不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而是在提醒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的时候,人类应该如何理性面对,如何不被电子媒介所侵蚀。
人类需要反省。
波兹曼在文末提醒世人:那些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回到一个时代参考文献:
1.【法】菲力浦·阿利埃斯著.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与家庭生活[M]
2.【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中信出版社
3.梅兰珍.童年的意义·困境与出路[ J ].全球教育展望,201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