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孩子自己“发现”
铃木绘本里有一本书,叫《早起真好》,可爱纪实的自然画风,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小主人公玲玲扎两个小辫,像极了邻家小姐姐,她一大清早提着篮子去摘野草莓,满足所有孩子对草莓幻想的故事开始了……
记得第一次给姐姐读这本书时,大概是她两岁半的年纪。书中有一页讲的是,当三只兔子跑来时,草莓丛里只剩下两颗草莓了,没有摘到草莓的兔子很伤心的哭了。这个时候,草莓丛簌簌簌簌地动了几下,接着就有一颗草莓落在草莓叶子上了。这时三只兔子都有了草莓,大家开心极了。
讲到这儿时,我记得很深刻,因为我把“哪里来的野草莓”这个非常想问的问题硬生生给按耐住了——还是等孩子自己发现吧。
于是,之后我每次给姐姐讲到这本书时,我都期待着她能发现什么。那种期待,就像是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刚好知道答案,一直等着老师点我的名字。可是一次两次,姐姐好像压根儿都没关注这些大人非常关注的焦点。渐渐地,我放弃了这种急促的期待,随性吧,总有一天她会发现的。
后来有几次,她在这一页里有过一些停留,但都是擦边球,终究是没有滚到我想让它滚到的位置。
终于轮到弟弟为这本书痴迷时,姐姐好像发现了什么。一天晚上睡觉前,我为弟弟读了五遍这本书时,姐姐忽然凑过头来,翻到那一页,指着落在叶子上的那颗草莓说:“这是玲玲放的吧!”说得气定神闲,可我听得却激动不已啊!藏了一年半的谜题啊,终于被她捉出来了!
我忍住惊喜,用平缓的语气问她:“哦,是吗?你怎么知道的?”“因为玲玲想给它们吃啊,就偷偷从后面放了一颗”,小姑娘回答得斩钉截铁。哈,虽然不是想要的关于数量这样的逻辑答案,倒也能窥出小姑娘感性的一面。
我没有急于告诉她,玲玲的篮子里少了一颗。我只是崇拜地对她说:“哦,对哦,我都没想明白呢,却被你想出来了,真了不起!”看到她有些自豪又得意的笑脸,我知道,以后她还会在这本书里发现更多。
发现的艺术,在于自发,是一种精神愉悦。但凡自发的事物,一般都能印象深刻,也能起到激励作用。就像我们上学时期,老师讲过无数遍的方程式,都不如自己弄懂其中联系来得牢靠。
(二)“发现”的乐趣
不仅绘本故事,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我也努力刻意留机会给孩子们自己去发现。
去公园,我真恨不得让孩子们一下子发现所有有趣的事:树皮上向上蔓延的沟沟壑壑、脚踩在落叶上“沙沙”响的声音、一只小蜗牛倒挂在长长的叶子底下、草丛里的石头有两种颜色……可是孩子们并不按你的套路出牌,他们有自己的关注点。
我曾经很长时间徘徊在“自己发现”和“他人告知”的界限里。因为有的地方你可能只去一次,等着孩子自己发现,可能就会错过很多。而有些地方是经常去的,这倒是可以慢慢等孩子自己发现。
在“发现”这一方面,我家弟弟可是“侦探高手”。打小,我就尾随在他身后,跟着他的节奏,小心翼翼地走进他小小的探索世界。当我被发现时,他会非常高兴地与我分享他的乐趣,我们像极了两个互通心意的好朋友。一个发现,两份快乐。
有一次,他又钻进小区的一片灌木丛,我远远地跟在他身后,看到他在一片垂下的阔叶前,绕来绕去好几个来回,最后停下了,盯着看了很久。我按耐不住了,轻轻走到他身后,睁大眼睛搜寻——根本没什么啊,实在找不出什么有趣的东西啊。正当我觉得自讨没趣时,弟弟忽然转过身,看到我,一脸庄严地对我说:“刺”,这时,我才发现,在这片长长宽宽的叶子下的茎上,确实错落有致地长了一些小小的、圆胖圆胖的刺。
他一定是对这些刺感到惊讶极了,咦,这是什么东西啊,怎么是这种形状呢?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尝一口怎么样?
试想一下,如果是大人牵着小孩走到这片灌木丛,然后对小孩说:“瞧,这里有刺”。如若是好奇心强的孩子,他可能会对这刺产生很多疑问,但他肯定没有自己发现时的那种眼前一亮,心中“咯噔”一响。更不用说兴趣缺缺或者正处叛逆期的小孩,他们大概会觉得这根刺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像这样经常可以遇见的事物,我们可以给孩子时间,耐心等待他自己去发现,去感受。而对那些我们可能只遇见一次的事物,我们倒是可以智慧地去引导孩子发现。
怎么引导呢?还是拿去公园为例。如果你老早就发现了有一处树上开了紫色的花,你可以这样说:“哇,这里的花好漂亮啊,有红色,有黄色、蓝色,我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颜色”,放心,小孩是最乐意帮大人解决他们擅长的问题了,他肯定会睁大眼睛快速地搜索整个公园。
同样地,走到一个沙洞前停下脚,“哎呀,什么咬了我一下”,孩子听到这一句,一定会扭头朝你看,然后跑过来帮你破案,几经侦查,发现沙洞不远处有一条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保准孩子们当场“哇”声一片,或者是恨不得跳起来,大喊一声:“我找到了,是它,是它!”
抛出一条有趣的线索,让孩子顺着线索一路寻找,孩子依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和情感的深刻。
“发现”这个动作,好比捉迷藏,“藏”的一方是世间万物,“捉”的一方是小孩。把世间万物摆在小孩面前,让他去“捉”,他不得兴奋?他不得激动?他不得没完没了?据我所知,几乎每个小孩都爱惨了捉迷藏,也爱极了“发现”那一瞬间发出的光亮。
(三)后记
九月中旬到现在,几乎有半个月在与感冒作斗争,有“一传三”的痛苦,也有住院的“不见天日”。还好有人心的温暖,有中秋的月圆。
感谢一切光亮!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快乐地奔跑在温暖的光亮之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