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马花生

作者: 闲人诗涵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20:57 被阅读133次

    原创:闲人诗涵

    乞丐马花生

    文/闲人诗涵

    乞丐马花生,是小镇上的一个谜团。

    01

    “花生,你吃锅巴不?吃就把你的碗拿来,端去吃哈。”如果单单凭着这样的对话,你会想到是街坊在和乞丐说话吗?

    这个被叫做“花生”的乞丐,他的全名其实是马花生。这个名字也是小镇上的人们给他取的。可是你看,人们和他说话时,亲昵得连“马”都省掉了。 这正常吗?

    这确实不正常。因为马花生他也不是正常的乞丐。不过,如果你问小镇上的人,马花生是谁?他们又只能回答说:是一个乞丐。

    因为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定义他的身份。

    马花生一开始来小镇时,有没有这样的“待遇”,我不知道。但到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小镇上获得了这样的友好。

    而据我了解,这份友好的获得,除了马花生从不偷拿东西以外,还和另外两个乞丐有关。

    其中之一,是小镇上的另一个年轻乞丐。

    这个年轻的乞丐大约二十来岁。一张娃娃似的圆脸,配上又大又黑的眼睛,看上去很聪明。

    马花生呢,大约四十来岁。狭长脸,眼睛不大,瞳仁也不够黑。嘴唇偏厚,还暗乌暗乌的。看上去, 容易让人联想到马脸。

    身材呢,年轻的乞丐,应该有一米七左右,脊背也直。要是换上好衣装,绝对帅气。

    马花生,最多也就一米六,背还有点朝前勾。就是给他穿上龙袍,也撑不起气势。

    如果从长相来看,马花生更像“乞丐”。不过,事实又恰恰相反。

    马花生,脸不脏,头发不长,浑身上下都没有乞丐的邋遢样(虽然衣服说不上很干净)。年轻的乞丐,脸脏,头发长及肩膀,衣服就像油渣片(油渣片,方言,意思是很脏很脏)。

    马花生,常给街上的人家倒垃圾和搬东西,以此换回饭菜填肚子。年轻的乞丐,从没给哪家干过活,全靠从垃圾箱里淘点能吃的东西吊命。

    有意思的是,这个年轻的乞丐在小镇上的时间不长,一两年后就不知去向。他在小镇的这一两年,似乎就是为了完成一个使命——称托马花生不像乞丐。

    02

    如果说,因为有了年轻乞丐的衬托,马花生获得了一般层面上的友好。那么,和另外一个乞丐的比较,则让马花生得到了更高层面的肯定。

    这个乞丐,他的活动范围在临县县城,离小镇不远,但小镇上的人们,并不知道他。直到他犯了一件案子,轰动一时,才让他无意之间“帮”了马花生一把。

    他犯下的案子,是两次强暴了一名女老师。

    某天,凌晨两点左右,这个乞丐照常在街上游荡。看到有个女子睡在自助银行里,而街上四处无人,就精虫上脑,强暴了她。

    强暴结束后,这个乞丐继续在街上游荡。游荡一圈回来,发现那个女子竟然还睡在那里,就再次强暴了她。

    被连续强暴两次的女子,直到天亮才醒过来。感觉不对,便请银行工作人员调取监控来看——监控里的场面,让她当场情绪崩溃。

    昨晚,她参加了一个聚会,聚会结束后,大家各自散去。她在街边打车回家,发现钱包里没钱,就到附近的一个自动取款机上取钱。取钱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因为她在聚会上喝醉了酒,酒劲上来竟睡着了,睡得人事不醒。

    她一觉醒来,就亲眼目睹了一个肮脏的乞丐两次强暴她的过程。叫她怎能不崩溃?

    而更让她崩溃的,是她自己的身份——她是一名老师。

    最后,因为此事,她辞职,离婚,远走他乡。而那个乞丐虽然受到了法律制裁,进了监狱,但对他来说,反倒是去了一个免费提供吃住的好地方。

    由这个乞丐犯下的案子,小镇上的人们,更加确定马花生身上,有着难得的品质。因为与这个乞丐相比,马花生有更多便利的“犯罪”机会。

    小镇上有一所完小和一所初级中学。在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政策以前,除了家在镇上的学生,都得到镇上租房子上学。

    学生租的房子,没有什么防护栏,也没有防盗窗。但是, 从没有听过马花生骚扰女学生的传闻。

    不过,有个关于马花生个人的传闻,却流传至今。这个传闻的内容是——某个清晨,马花生曾扑在街边的一方大石块上,做某个动作。

    这方大石块,下面用石头垫了齐腰的高度,是人家弄来放在门口刷洗衣服的。马花生对着空石块做的动作,在小镇上成了人们的笑谈材料之一。

    这个传闻,成了马花生在小镇上最反常的行为,却也成了马花生是正常男人的证明。

    03

    马花生,刚来小镇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轿车在小镇上实在是稀罕物。可是,却有人开着轿车来给马花生送钱。

    据说这些人是他的亲人。而马花生以前也并不是乞丐,而是大学生。是受了某些打击,精神上出了问题,才离家出走,来到了小镇 。

    对于这个说法,没法从马花生口中得到证实。当然,小镇上的人们也并不打算考察马花生的历史。照旧对马花生很友好。

    这份友好,还包括听到马花生的“信号”以后,有条件的人家,就给马花生送一些旧衣服。

    马花生的“信号”,是在冬天的早晨哼唱着流行歌曲的旋律,在街上走来走去。 他的哼唱,不跑调 ,节奏准。 人们一听,都知道是他。也知道是天冷了,他睡不着。

    我曾经悄悄去看过他住的地方。确实没法在冬天安睡。

    那是镇粮站的房子,三百多平米的大瓦房,废弃不用好些年了。因没有检修,到处漏雨(却是小镇上免费的容身之处。比如,前面说的那个年轻的乞丐,住过这里。我前一篇文字的主角史二伯,也住过这里)。

    马花生住的那间,一扇没有玻璃的窗户,为了挡风,用砖头砌满了。一扇门,门板已经坏了大半。门框下端一两寸,已经被水浸脱。

    地上是一层碎瓦片。与窗相对的地上,也是一层碎瓦片,上边放了厚厚的一层稻草。稻草上有两层被褥。很旧。很薄。

    房梁上挂着几个铁丝勾,铁丝生了锈。一个铁丝勾上挂着一个白色塑料袋,里面是他的碗筷。一个铁丝勾上挂着一个黄色塑料袋,里面是几件衣服。另外还有两个空衣架,也挂在铁丝勾上。

    马花生,就在这间房子里住了十余年。

    十余年后,到了本世纪初。当地政府正在打“两基”攻坚战。为了顺利通过“两基”验收,就把马花生送走了。

    据说是担心上边的领导看到乞丐,影响不好,把马花生送到了外省。 对此,小镇上的人们还调侃说,马花生为“两基”的顺利验收,做出了贡献。

    (所谓“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就这样,小镇上的人们,再没有见过马花生。

    于是,是丐非丐的马花生,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这些,都成了小镇上解不开的谜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乞丐马花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ju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