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怀特海,书里的一句话我至少反复咀嚼了十遍:怀特海除了不重要什么都可以是。但是仍然不敢轻易表达我理解的意思:难道这句话是在说怀特海是一个“万金油”,或者是一个“宝藏男孩”,或者说他是一个淡泊之人?这个“不重要”指什么不重要呢?
和宁讨论,她说是不是指其实怀特海很重要,在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呢?我想也许是这个道理。但我对这句话还是弄不清楚要旨所在。
先来看看怀特海的两个很了不起的身份。
第一,他是一个好的数学家。写了《关于通用代数的论文》,和学生罗素一起合写《数学原理》。
第二,他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哲学家。他为过程哲学和过程神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是超越以牛顿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宇宙观的发起者。写有《科学与现代世界》。
纵观怀特海的求学之旅: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年轻学生,1924年来到哈佛大学,中年时在伦敦大学。这都是世界级的顶尖大学,能够在在年轻时就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可见他的资质不简单。他最初的工作是1906年为伦敦皇家协会所写的《关于物质世界的数学概念》,这篇文章是回忆录,但有趣之处在于他开始从关系的角度考查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为一套关系”的论点,让他表现出超凡的认识。并且他在63岁任哈佛大学教授时,又提出了“关于自然的新哲学”。这个时代,能够有所作为的人,除了会反思外,更多还需要具备抓关系这个特质。关系捋顺了,网络建构好了,一些事情的品质也就提升了。
这样的一个人,一生都在发现,也都在超越自己。书上说:作为一位对关系有兴趣并致力于逻辑抽象的数学家,怀特海相信自然的最终构成不是固体微粒而是“进化过程的结构”。也就是他的“有机论哲学”。
作为数学家来说,怀特海迷恋抽象:它不仅具有美丽和秩序而且表现一种无处可寻的能力感。我们现在学习数学,知道从直观的数学转向抽象的数学,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难的。直观的更贴近生活,抽象的更烧脑。而能迷恋抽象的人,都应该是超越常人头脑的人。低段的数学,基本都是围绕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建立,比如从实物图到符号图,再到数学语言,到公式,就是一种逐渐抽象的过程。但很多时候,一些孩子的学习却并没有多少起色,大部分孩子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情境性,一旦离开情境,他的数学便不是数学。还有的孩子,学的数学是“街头数学”,不懂教材数学,而另一些孩子恰好相反,只懂教材教学,不懂“街头数学”。这都是因为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有的人生来就是为社会的前进给予智慧,他们身兼重任,有很强大的使命感,才会如此的出彩吧。怀特海应该是这样的人,他的《教育的目的》值得去细细啃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