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是放下东西就忘记。
刚开始还以为是自己更年期了,结果读完这本《曼德拉效应》以后,才明白,这是人类的正常现象。

“曼德拉效应”是指人们“对事情持有错误的记忆”的现象的一种统称。
这个概念提出于2010年,当一位作者在博客上写出“曼德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监狱中去世。”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附和。
但是,实际上,曼德拉直到2013年才在约翰堡的居所去世。
为什么人们会对一条未经确认的信息感到真实有效呢!
《曼德拉效应》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和人类记忆的缺陷有关。人类的记忆是由大脑中存储记忆的神经元网络构成的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会经历“信息输入---信息巩固----信息回放”这样的过程。
个人接受外来信息,输入大脑,完成记忆的第一步,但这个时候,并未形成记忆。
当输入的信息从临时存储区转移到前额叶皮质,永久的储存下来时,我们才称之为记忆。
其中,在第一步的时候,因为时临时记忆,所以人会因为个体不同而导致记忆内容发生变化。
形成了虚假的记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的个体虚假记忆和个体的过往经历有关,个人在经历过的事情中获得的认知因素,会影响着虚假记忆的形成。
忘记,和记错,就成为了人类特有的行为。
看到这里,我仿佛原谅了自己忘记事情的毛病。

《曼德拉效应》令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作者是玄慧雯,在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11个让人细思极恐的心里法则,解释人类的迷惑行为。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比如说:
为什么越在意越容易搞砸?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套路?
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不行?
为什么“别人都是对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随大流”
为什么好人也有“变坏”的时候
以上种种,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举了个例子说明。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某一个陌生的人会心生好感。
这个心理就是“库里肖夫效应”,在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仅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而事实并非如此。
有人说,1000个人眼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原因就是,一名摄影师在研究剪辑手法的时候,发现如果将一个演员的旧镜头分别于不同的情景相混杂的时候,观众就会解读出不同的内心独白来。
如果摄影师,把来自于三个不同的面部器官剪辑在一起的时候,那么观众就会认为,这是来自于一个人不同部位的剪辑。
如此得到,演员的表演并不重要,观众对演员行动的反应,很重要。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同一个表演动作。
这是人性多元的乐趣。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环境、文化都是不同的,所以会解读出不同的内容。
我们习惯于对人和事物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给人和事物贴标签,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那么,在社交中,如果这种行为阻碍了你的个体关系拓展,也需要战胜这种行为。
我们要克服这种由主观投射心理引发的心理影响,防止自己由于判断失误引起的一些麻烦。
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笔者有一位朋友,很是喜欢去占卜,有时候结果是好消息,有时候结果是坏消息。
她经过了几年的反复之后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当他听了好消息以后,也不一定有好事发生。但是当他听了坏消息以后,一般都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然后她隔了很长时间不去占卜。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反而恢复了平静。
其实,很多的时候,都是自己心理的期待。

生活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一切问题都是心理的问题。
当你心态变好,遇到事情都能理智的处理,那么生活自然会变好。如果你总是焦虑,那么就会引起一些行为的失误,从而给自己的生活造成麻烦。
我们都是普通人,会有缺点,如果想战胜缺点,额可以通过阅读,通过学习,来让自己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从而逐步实现人生的逆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