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社会动物,只要跟外界接触就是要互动以及博弈的。
这是一种探寻自利和利他最佳平衡点的关系,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普遍存在,博弈分对抗和合作两种,主席曾高度提炼概括人和人的本质就是: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博弈之道的根本一定是要合作多过对抗。
合作多,利他多,这就需要和自利的人性对抗,而不是顺着性情和别人对抗。
我们都有情绪,在自己的利益或者生存空间受到冒犯的时候,会本能的引发反弹,产生自然对抗,如果顺应本性“情绪”的时候,就越来越不会想到去合作。
而我们走上社会,要跟一个接一个的人打交道,真正的目的都是寻求合作。
我们进入到一个组织的时候,往往会习惯性地观察自己跟周围人的利益对抗关系,这种下意识的观察背后是从自我到共情的思维方式,从家庭、学校走入社会的一种必然转折,而这种思维方式会自然带动行为方式,每个人都会经历,都有从壮志凌云回归现实、认清自己不过是普通人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如果持续过长的话,就说明还是一直秉持自利甚至自私的心态,合作成分就会越来越少。往往自己都意识不到,但别人尤其是那种久经沙场的牛人能够从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里看得出到底是不是更能趋向于合作,利他共赢、把盘子做大才是正道,合作才能把自己的生存空间越阔越大。
我们都以为自己具有合作精神,事实上人性的力量无穷大,尤其是面对利益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陷入到对抗的思维模式中。
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太多崇尚斗争的因素和故事,就连“博弈”这个中性的词人们一看到也会往对抗上想。从上古的治水开始,大禹的父亲是以对抗的“堵”为主,而大禹是以合作的“疏”为主,载入史书被民众传颂千古的故事有太多对抗,什么智取、智斗,当然能传承的也是符合人性的。这就是无处不在的人性和文化因素,会让我们明知道合作好,还是会不知不觉的掉入对抗陷阱。
身处一个博弈的境况中,想要破局对抗是最差的选择,最好的破局是把这个局本身都消除掉,只有合作能做到。
对抗把双方逼入到一个存量的零和游戏,你输我赢,我赢你输;而合作是双方共同开辟增量的共赢游戏,可以化解本来的危机,就是合作态度的魔力。
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对抗产生的根源是信息交流不畅,双方都是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中各说自话,大家都在争论、解释问题和自己的立场,这样就陷入到无效且情绪化的沟通中,当然会渐渐丧失行动的意愿和能力,更不用说合作开发增量了。
这是我们一种常见的思维习惯,这个时候要有“我是破局点、一切问题可归因于我”的认知,不是说客观上的问题根源在哪,而是我自己要成为那个化解困境、寻求合作的点。
之所以说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因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周围的所有因素都是不可抗力,还有他人的状态也不是可以通过对抗能改变的。
我们能做的是主动改变一下自己的状态和思维方式,像大禹一样不要“堵”要“疏”,舍己从人,找到共同点,引导在一个频道上,然后再寻求可一起合作拓展增量的点。
这就是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的全部意义,整个世界就好像突然变了。
如果我们一直苦苦思索外在的原因,别人的原因,就会变成一个无解的、对抗的僵局。因为在别人看来,我们也是问题的根源,如果不改,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法往前推进。
有了这种舍己从人的价值,看上去每次都是我们自己在让步,其实是站的更高、更能找到破局的点,也会真正有擅长合作的信用,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