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语文教学的“点”
姜堰区马庄中心小学 潘书平 225513
找准语文教学的“点”上课铃声之后,吴主任电话我:袁逸老师的语文课,听不听?
我忙一路小跑,来到教学楼。课已开始,坐下听了几句话,便已感受到袁逸的可喜变化:首先是语速“慢”了下来,记得第一次听她课的时候,那课堂机关炮似的,语速快、频率高、重复多、碎问碎答满天飞。我当时就想,课堂是一门“慢”的艺术呀,你得让孩子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哪能“成”呢?今天,袁逸的课上,她一句一顿,一板一眼,一字一腔,已俨然有了一个“老”教师的样态。
找准语文教学的“点”其次,教学设计,稳而不乱。整个教学的推进完全掌控在课前的预设之中。首先是默读11-16节,划出相关语句并批注:你是如何理解“中华不振”的?接着,巧妙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空白点、情感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表达,学生想象大胆创生,思维充分激发,生成不断绽放。最后,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间,辅以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背景介绍以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煽情朗诵,课堂有如海浪一样,随着理解的逐次展开以及情感的不断推进,一波三折……。这与一年前的袁老师相比,已经多了一份特有的老练、沉稳。这是一名教师不断走向优秀的潜质。这样想来,新教师课堂教学过关,她获得“优秀”的等次,也就不难理解了。
找准语文教学的“点”肯定是必须的,赞赏也是发自内心、油然生成的。这从听课教师脸上写着的喜悦,可以看出来。
但为了更好地提高,我觉得,有两个问题,还是必须提出来,已达到共同改进、提高的目的。
找准语文教学的“点”一、 努力找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语文,是学语言、用语言的。一篇课文拿到手,我们不要轻易去看参资、看网上现成的教案,而应该好好分析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找到最利于孩子语言能力提升的文本价值之处。千万不能以课文内容的理解为教学设计的旨归。综观整节课,袁老师还是理解多一点,关于言语的习得却少了一点。一个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孩子,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一篇平实的白话文,其理解应该是不太费难的,我们可以巧妙运用文本的资源,设计一些对话练习,比如在“理解中华不振”时,设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你可以看出当时是“中华不振”的,请借助课文说说理由,并用上“因为……所以……”等句式,这样,就既训练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分析信息、概括信息的阅读策略,有效地理解了课文,而且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实在是一举多得了。
找准语文教学的“点”二、充分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生成,是课堂智慧施教的成果,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它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教学预案的充分制定,是为了课堂更好施教的“成竹在胸”与“有的放矢”,但却千万不能成为牵着教师鼻子“走”的无形绳索与课堂行走的羁绊。好的课堂,从来都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施教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成,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学方案。要以自己的改变,不断策应出现的学情变化,尤如优秀的剪裁师一样,不僵化、不固守,否则,再优秀的课堂,也不免有“走教案”的嫌疑。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袁老师的课,就不会出现提前5分钟宣布下课的窘况了。
找准语文教学的“点”伽利略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动地球。课堂也是一样,无论生成,还是文本资源,只要及时巧妙地找准那个“点”,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与最大化。
(文/1309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