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88444/197b1d78edb1fbec.jpg)
苏轼有一种修养,叫遇事不指责。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无论利益,还是感情有关联,都意味着有摩擦、有碰撞。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金无足赤,人非完人。”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才是人格成熟的标志。
遇事不指责,是一种修养。
苏轼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大书法家。他写的楷书,丰腴潇洒,遒劲有力,独成一体,世人无不赞佩。
韩宗儒的老师姚麟平日十分仰慕东坡的书法,曾几次托人请东坡给写几幅字帖,但都被拒绝了。怎样才能弄到“苏体字”呢?姚麟想到韩宗儒是苏轼的好朋友,彼此常有书信往来。于是,就同韩宗儒订了一个合同:只要能送上苏东坡的亲笔信,就赏他几斤羊肉。韩宗儒特别喜欢吃羊肉,因此,他就隔三差五地给苏东坡写信,一旦拿到东坡给他的回信,便急忙去向姚麟换羊肉吃。
这件事被苏东坡的另一位好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知道了。一天,他跑去取笑苏东坡说:“从前只听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过‘书成换白鹅’的事,因此,人称他的字为‘换鹅字’。而今,你的书信也居然能够换羊肉了,看来苏体字可以称作‘换羊字’了。”黄庭坚说着大笑起来。苏东坡听了,大为惊奇,忙问道:“你这是从何谈起呀?我几时拿书信去换羊肉吃啦?”于是,黄庭坚便把韩宗儒用他的书信换羊肉吃的事,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苏东坡听罢,不禁哈哈大笑说:“啊呀,真冤枉我了!我羊肉从未吃到,反而惹了一身臊。这个韩宗儒,我总得教训教训他。”
此后不久,正逢苏东坡过生日。韩宗儒因为又想得到东坡的书信,便有意托故不去。他备了一份礼物,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派仆人送往苏宅,临行时,还一再叮嘱说:“一定要带他的书信回来!”谁想这一次韩宗儒竟失算了,苏东坡接到礼物和贺信,丝毫没有给他回信的意思。仆人在一旁等了好久,并连声催促,东坡依然不肯写。直到仆人要回去了,他才笑容满面地说:“回去记得告诉你家主人,就说今天的羊肉不卖了。”仆人将话传给了韩宗儒,韩宗儒忍不住笑了,他知道自己用书信换羊肉的事已被苏东坡发觉,便打趣地说:“看来以后的羊肉是吃不成了。”
韩宗儒拿私人书信换钱,确实不太厚道,但苏轼却一笑置之,他的拒绝很幽默,没有长篇大论,上纲上线让韩宗儒失了面子。相反,很多人面对别人的过错,总要先指责一通,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最终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不欢而散。
遇事不指责是一种修养,人活在世上,难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人,不顺心的事,彼此指责、埋怨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不妨大度处之,置之一笑。
宽容、体谅是真正成熟的标志。
苏轼曾被章惇屡次迫害。章惇甚至一度贬苏轼到海南,想让他老死荒野,可以说,苏轼半生贬谪的命运几乎都是拜章惇所赐。苏轼大赦之后,章淳的儿子章远给苏轼写信,希望苏轼对章家网开一面,不要打击报复,而苏轼在回信里说了这样一句话:但已往者,更说何益。
这样的迫害被苏轼一句“更说何益”,轻描淡写的带过,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他还给病中的章惇寄去了药品,希望他能早日康复。
苏轼不再生这位老友的气,是因为他明白,两人若能生在和平年代,这份友谊必然是一段佳话。
可惜政治过度介入他们的私意。这是他们不愿看到且已无法回避的,要怪只能怪这个时代让人的心灵扭曲,要怪只能怪两个人都入了仕途,同朝为官。
心灵是一个有限的容器,装得下仇恨,就放下不了爱与温暖。
人生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自己,不指责他人,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
将心比心是最大的善良,苏东坡出任杭州行政长官的时候,遇到一个逃税的考生吴味道。
吴味道借苏轼的名义往京城运送纱布被税吏抓获,苏轼了解情况之后,知道吴味道借自己的名义运送纱布逃脱税款,只是因为赶考的路费不够,不得已而出此下策。苏轼非但没有追究,反而另外送了一批货物给他,让他安心赶考。苏轼曾说,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对于陌生人,他总是愿意从最好的方面揣度别人,宽容别人。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站在陌生人的角度将心比心,懂得别人的不容易,多一份宽容,少一点指责,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善良。
老子说过:“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不轻易指责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这样的人心地阳光而美好,久而久之,福气自然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