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斌
有些人遇到自己不如意的或者自己看不惯的事,常常第一时间想到就是去指责别人,公布别人的不足和失误,以便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觉得这样自己很了不起。
其实,有些事情善意的沟通比指责更好。
沟通与指责不是一回事。

良好的沟通不但让被指责的人感到不安和佩服,更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杨绛与钱钟书先生的夫妻相处之道,倒是让人称羡:
当女儿钱媛媛出生的时候,钱钟书来到病房探望妻子,并且告诉他,自己在家“干了坏事”——把墨水瓶打翻了。
杨绛却笑了笑,温柔地说:“不要紧,我回家洗。”
钱钟书懊恼地说:“墨水呀!房东家的桌布都被染黑了。”
杨绛安抚道:“墨水能洗掉的。”
每当家里坏了什么,杨绛总是说“不要紧”,钱钟书对此深信不疑,并且心怀感激。
很多时候,由于认知不一,每个人的思维都有所差异,很多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认为的既不是别人认为的,更不是完全对的。
指责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带着敌意和负面情绪去埋怨对方;
而沟通则是考虑到双方的立场,出于关心,给予对方善意的提醒。
每个人都有失误或者不周到的时候,与其将矛头直指对方,不如冷静思考,善意说出自己的想法给别人建议或者参考。
想想生活中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或者说过?
孩子生病了,带孩子的人心里已经焦急万分,却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带孩子的,你会不会带孩子,就带个孩子又不工作”;
意外发生后,极力想挽回损失,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骂:“这一点小小的事情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这是哪个弄的?”;
拥挤的公交上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不停地道歉,对方却不依不饶:“走路不长眼睛!你瞎了眼”
辛辛苦苦忙碌了一下午,还是听到:“你整天在家做什么,这点小事都没做好,衣服也没洗,菜弄得这么难吃”
孩子苦思冥想了个把小时,终于想出来了方法,你冲过去就骂:“你怎么这么蠢,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组成,而90%则由你的反应所决定。
成熟的人有情绪而能操控情绪,不在情绪的影响下意气用事。
高品质的沟通不是情绪的转移,而是从心开始,相互理解。
动辄用指责的语气苛待别人,有时非但没有起到提醒的作用,更容易引起反效果。
不依不饶,最易雪上加霜;
保持客观冷静,才有大格局。
更可怕的是,你会指责别人,别人也会指责你,你的孩子,你的家人都学会了指责对方,错的也指责,不错的也会指责!
这是你希望的结果吗?

太阳从不指责乌云,因为它所散发的强大能量,能驱散密布的黑暗;
大海从不指责小溪,因为它在用自己的方式,以涓涓细流,滋润一方田地。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不轻易指责,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这样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太差,自然有福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