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
看完傅盛的读书笔记,我默默的删掉了自己写的

看完傅盛的读书笔记,我默默的删掉了自己写的

作者: 8c59ccedee42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21:45 被阅读38次

    昨天,在写《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的读书分享。写到四分之一,想起来之前木儿给我发过一篇傅盛的读书笔记,看完我就默默的删掉了昨天写的所有内容,打算重新写一遍。

    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去上海听李善友教授的年度大课。有一节课是专门讲微软的,在讲到微软现任总裁萨提亚·纳德拉的时候,善友教授提到了很多次纳德拉的自传《刷新》,讲他从书里读到的收获。听完他的分享,内心是有点震撼的。

    《刷新》是今年今年1月初,纪中展老师给推荐的,当时书还刚在国内销售,买了预购版。书里面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纳德拉从小到大的一些经历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讲他对微软发展的一些想法和云计算。

    给我的感觉就是讲的比较浅,内容浓度低,如果按照豆瓣评分的话,我会给3颗星的评价。

    所以听到善友教授的解读,会觉得很惊讶,也很震撼。更认真的去听,他是从哪,是怎么从一本我认为很平淡的书里面,解读出这些精彩内容的。

    结合傅盛、李善友教授、樊登、罗胖、万维钢这几位老师读书分享,总结了几个读书分享的要点。

    抛弃“求全”的强迫症思维

    在写读书分享的时候,总是习惯的想写全。从作者的背景介绍,到书的江湖地位,再到每一个作者提及的知识点以及其中的逻辑结构。但是书里面,并不是每个点都有价值。

    说的感性一点,每本书都有它自己的使命,可能书里讲了很多内容,但是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书的,也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所以求全的过程,就是让不相关的内容,遮住了宝石的光芒。

    因此要抛弃“求全”的强迫症思维,突出一本书里面最有价值和最闪光的点。

    打破书中的叙述模式

    想到“著书立传”这个事,很多人就会变得谨慎。毕竟一本书可能会存在很久,谁也不希望之后被人挑出太多错处。因此写书的过程中,常常会添加很多论证的过程,即便这个论证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但是作者还是会再写一遍。

    然而读书分享,本来就是为了帮别人省时间的,因此并不需要书中谨慎的论证方式。内容的先后顺序,也应该按照能帮助用户提升吸收效率的方式进行调整。

    知识能迁移才有价值

    为什么听上面提到的几位老师讲一本书的时候,觉得很精彩。但是当自己买来看,却并没有觉得书那么有意思?主要是因为积累不同,知识迁移的程度不一样。

    就像傅盛在写《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读书笔记的时候。书上有一句话——关键问题是大局要和当前焦点的结合。翻译的有点绕,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是是觉得它好像很有道理,就没有然后了。

    傅盛看到这句话之后,直接联想到了战略三部曲,想到了紫牛基金投资年糕妈妈的经历,还总结出了一个更接地气的观点。这些内容都是书里没有的,都是因为傅盛看到了一句话、一个观点,依托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储备联想出来的,做了知识的迁移。

    当一个人能用自己的案例,自己的话去向别人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才算是真的把这部分的内容理解透,并且开始懂得如何应用了。

    读书不能失掉自信但要谦虚

    豆瓣读书上,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的评价区里有这么一句话,“单看标题就涵盖了一切内容”。开始我挺认同的,觉得说的挺有道理,好像一本书就讲了一个书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但是当看到其他人的收获,其他人的读后感,发现是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态度不对。看书的态度决不能是跪舔,觉得作者说的什么都对。但也不能太傲慢,要保持一个谦虚和海绵的心态。从书里,吸收那些有营养的精华。

    书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除了书本身,还要看看书的人,能从中读出多少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完傅盛的读书笔记,我默默的删掉了自己写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ei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