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开门
上高中时,就听说乐平有个地方叫洪岩,那里有个很大很美的溶洞,有同学还在周末时骑车去探访过。我很好奇,心生向往之情。
其实,我很早就见过溶洞,故乡秧畈村就有个叫马石岩的溶洞,据说方志敏曾带领红军在里面躲避过敌人的追捕。
洞口很大,再往里去就很狭窄了,我去过多次,还和小伙伴们打着火把进去过。
我只看到了一处钟乳石很像戏台角,也有小伙伴见到过石桌、石凳、石床甚至石碗,我相信这洞中应该还有更多神奇和美丽,只是我们没有找到那“芝麻开门”的密咒。
(秧畈马石岩溶洞,儿时小伙伴2018年进到洞中拍摄)
高中毕业后的1992年夏天,在一位当地同学的邀请陪伴下,我终于见到了向往中的洪岩洞。
那时这里已辟成景区,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只是设施极其简陋,我们还是打着手电进去的。
我们是从紧靠路边的洞口进去的,进去处很宽敞,我对此没什么感觉。
但从右边的一段台阶下去后,我就开始吃惊了:好像是阿里巴巴念了“芝麻开门”的咒语一样,那个让我一直神往而不能打开的洞中世界,终于把它的高大深邃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一年后我竟然被分配到了与它相邻的历居山乡工作。来的次数自然也就多了,每次来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一次带表妹来,在门口,她看我买票时还嫌门票贵,但进得洞内不久,特别是来到“九天飞瀑”前时,就只剩下了赞叹。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很远就听到了那响亮的甚至是轰鸣的水声,到了跟前,练子一般的水流仿佛从天而降——
真的,真让人感觉自己站着的洞底是地面,而那飞流而下的瀑布正从天上降落下来——
它们在陡峭的石壁上奔腾着,跳跃着,直扑眼前,溅起的水花弥漫成一片雾气,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着美丽多彩的光,真让人恍入梦中仙境。
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是在这幽深的洞穴中。
飞流直下的瀑布在下面汇成一水潭,清澈见底,抚之清凉,饮之甘甜。如果从瀑布顶端沿石阶而下,则可感受飞瀑的巨大轰鸣,窥见飞瀑的全貌,惊心动魄,真真切切。
从九天飞瀑往南天门走去,曲径通幽,并且身边总有一湾清流相伴,你往这水中一望,竟然感觉深不可测,并且还能看到“天空”和朵朵飘浮的“白云”,让人不知身在何处。
不禁向头顶望去,坚实的洞壁让你不容置疑,再低头探水,才知这水清且浅,真让人啧啧称奇。
更让人称奇的是“仙人田”,那一块块自然形成的“田垄”,简直就和们人类自己开垦的梯田一样,真让人觉得在很久很久以前,真的有仙人在此耕作过。
还有一个奇特并且让人开怀的地方就是“震天雷”,站在这里用脚稍稍一蹬,竟感觉天地好像都在动,喊一嗓回声震耳,在此放歌一曲,音响效果恐怕要胜过一般的歌舞厅。
如果从南天门进洞,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根巨大的石柱拔地而起,直达洞顶,此石柱粗且高。
据说直径达8米多,高30多米,抬头望去,真如仰望星空,震撼的同时,也让我们注意到这洞体竟然如此阔大,头顶上的“洞天“如果没有这“擎天柱”的支撑,恐怕真的有可能会坍塌。
还有那 “西天取经”、“诸葛亮看兵书”、“金鸡报晓”、“五指山”、“麒麟送子”、“万里长城”、“状元拜塔”、“韩信点兵”等等,无不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每次走进去都让我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同时也为我们人类的想象力而惊叹——
有些景点导游不讲时你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可是导游一讲之后,你就越看越像,连连称奇了——
我觉得,进到这“洪源仙境”来既可游历“仙境”,大饱眼福,又可开发我们自身的想象力。
洪源仙境美名远播,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神奇美丽的溶洞,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溶洞的山顶上还有石林峰谷的美景。
我也是2002年才听说的。
这年年底历居山乡合并到洪岩镇,我也随之调到洪岩镇。在导游指引下,才注意到路边的洞口一侧有条小路,信步登上去一看,仿佛是这仙境在我面前打开了另一扇神奇的大门。
只见绿树青草中,不时有一些形态各异的巨石,出现在眼前,它们有的形似各种动物,有的则像某个人物,惟妙惟肖,“他们”和“它们”仿佛就生活在这山林中,真切自然。
一次陪乐平电视台记者拍摄专题片,从靠路边的洞口往石林走去,一直往左向上,登上了一座山峰,名为松漠峰,由洪皓所著《松漠纪闻》得名。
洪皓为洪岩村洪氏先祖,南宋风节名臣,有“第二苏武”之称。
传说他曾携书童到洪岩洞一游并遇仙人,写下“有此乾坤有此岩,谁知仙境在人间”的诗句,洪源仙境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其幼子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为毛泽东终生喜爱。
说实话,这座山在我眼里不算高,但我没想到,站在这松漠峰上的松漠亭上,竟也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且有很强劲的山风穿胸而过,甚至有凛洌的感觉。
在旅游局工作时也来过几次。
一次陪景德镇市旅游局领导和景区负责人一同踏查石林旅游线路开发,走了一条从未走过的奇险线路,有陡峭处还架设了扶梯,我小心翼翼,狼狈不堪,但也因此印象深刻。
喜欢猎奇探险,享受野趣的朋友肯定会在此留连忘返。
另一次陪央视“快乐汉语”节目组来拍摄专题片,顺着一条安静的山间小道行走。
有处大片怪石嶙峋,连石成林,奇花异草点缀其间,林木郁郁葱葱,石林和树林水乳交融,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美不胜收。
后来组织文友采风来过一次,导游带我们走了那条更有野趣的线路,但我还是更喜欢那条安静美丽的小道。
稻田里的守望
来到洪岩,就会谈起洪皓,洪源仙境和松漠峰的名字都由他而来,仙境外的忠宣湖和洪公祠也都为纪念他而建,洪皓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他在浙江嘉兴冒着杀头之罪的风险赈济灾民,他出使金国被扣15年,不辱使命,全节而归,赐第杭州葛岭,赐田西溪,三子皆官至宰执大臣,洪氏成为钱塘望族,清代戏曲大家洪昇即为洪氏后代……这些事迹更是被人津津乐道。
但是,洪皓出生成长的足迹却鲜有人提及。因此,当向导提出带我们去探访洪皓年幼时读书的草堂遗址时,我们都喜出望外。
从洪源仙境旁边拐进一条乡间小道,不多会,就到达一个小山村。车子径直开到了村子的另一头,下了车,就跟着向导向村外走去。
我抬眼一望,感觉自己置身在一片金色的海洋中,地面晾晒着金灿灿的稻谷,收割后空旷的田野里散落着金黄色的稻草,接近正午的秋阳,它耀眼的光芒则把整个田野都变成了金色。
在这金色的光芒中,我有点恍然。
村子名洪源坞,我以前来过这个山林深处的村子,一直以为只是个林业分场,没想到这里居然还有这么一大片稻田,周围环绕着茂林修竹,让人疑似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可是,我们不是要去找洪皓儿时读书的草堂吗?为何要走到这空旷的田野上来?跟着向导和文友们,我迟疑着走进这金色的田野中。
走过一条条田埂,转过田埂边的一个个小山林,到达一片竹林前,停下了脚步。说是洪皓草堂到了,就在眼前的林子中,向导和前面的文友已经去到遗址处了。
我再次瞪大了眼睛,洪皓草堂的遗址怎么会在这山林中?山很小,但没有现成的道路,在一位文友的帮助下,我才从路边攀上山坡,然后一路踏过杂草、灌木甚至荆棘,才终于到了遗址处。
遗址的周围是灌木、杂草和几棵竹子,两位文友手里正举着两块破旧的砖石仔细地查看,这是他们听得向导的介绍,从身下的草木丛中觅得的,据说就来自当年学堂院墙。
“这可是宋砖啊”说着话他们把砖石如珍宝一样放入袋中。
我抬头打量着这片普通得没有任何辨识度的山林,仍是一脸狐疑,学堂为何会在这山林中?
向导指着周围介绍,这片山和周围的小山坡上以前都有人家的,后来才搬到下面平地上去了,因此这里才建有学堂。
洪皓的家又在哪儿呢?向导回答说洪皓家就在我们来时的路上,在一座桥边。桥?什么桥?我们途经的明明是一条条田埂。
回去的路上,向导指着一条普通的田埂告诉我们,这就是洪皓故居所在地。可这哪有房子的痕迹,连桥也没有了。年轻的向导轻声说了一句:“以前有的,沧海桑田啊。”
我闻之默然,的确,洪皓是宋朝人,生于1088年,和我们隔着近千年的时光,这期间所经历的变化,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村庄变成山林,房屋变为田地,实在不足为奇。
我抬起头,金色的稻田,金色的阳光,就连周围那依然苍翠的竹林也被抹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我不知道,千年前,在洪皓的眼里,这金色的田野是否也是这幅模样?
再往远处望去,金色田野的尽头,在青山翠竹的掩映下,有片片红瓦时隐时现。
有时是连排红瓦白墙楼房矗立在这片金色的海洋中,有时则只两三幢甚至是一幢楼房房顶的红瓦,在这青山翠竹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如藏在深山的隐士。
我恍然觉得我们是进入了桃源深处。
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隔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村名为“洪源”,因四面环山而被称为坞,与桃源真的很相似,只是洪源中人却是始终与外界息息相通的。
村里有座碑,上面记述了一件往事,在1998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中,这里许多房屋倒塌损坏,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大力帮助。
红瓦白墙的楼房本身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标志,空旷安详的金色田野里,细看那散落的金黄稻草,其实一点也不散,齐整整地铺在收割后的稻茬上,这是农业机械化留下的印迹。
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同时,这里的村民依然纯朴如旧,山林和田野也仍然保留着昨天般的和谐安详,这实在难得。
站在这金色的田野中,望着那时隐时现的片片红瓦,我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村民们其实一直就在这山林与稻田里坚定地守望着,守望着这份青山绿水,守望着这份宁静安详,就如千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洪皓,坚守着那份照亮史册的忠贞气节!
洪皓对风节的坚守,赢得了包括金人在内的世人的尊崇,也最终让他脱险回国,举国上下称颂其忠义,高宗和韦太后在内殿亲自接见他,并称赞他“忠贯日月”。
洪源坞村民对青山绿水的坚守,让这里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又保留了桃源净土的本色,现在终于迎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迎来了洪岩旅游大开发的新时代。
总投资40多亿的洪岩旅游总体开发项目已于2017年2月正式启动,樱花大道、清溪河改造、沿线各村外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和景观景点打造工程都已在开工建设当中。
洪源仙境景区所在的岩前、洪家、夏家村已经焕然一新,既让人如穿行在时光隧道,又如置身现代化的花园式城镇。
洪源坞的开发建设也即将开始。洪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洪岩镇负责人表示,对于洪源坞的开发建设,他们一定会慎之又慎,因为它是洪皓出生和成长的故里。
我想是的,对这片土地的开发确实应该慎之又慎,要体现千年前洪皓对忠义的坚守,还要不辜负村民们在稻田里的守望。
仙境,其实一直都在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