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社会热点
读书丨《乡下人的悲歌》,这是我的人生,却是全世界的问题

读书丨《乡下人的悲歌》,这是我的人生,却是全世界的问题

作者: 迅图 | 来源:发表于2018-05-04 11:31 被阅读507次
    图片源自网络

    01

    这几年,阶层固化的说法很流行,也让很多底层的人很绝望,认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跨越阶层的鸿沟。这种说法,也许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也许仅仅是出于对现实的抱怨。

    阶层固化并非直到现代才加剧的,古代的阶级划分其实更加严格一些。自古以来要想跨越阶层都是很难的事情,要不然陈胜也不会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慨了,可以想象他喊出这句话时的愤懑与不甘,但陈胜吴广的下场又是如何呢?

    没错,在古代,除了隋朝开始推广的的科举制度,要想跨越阶层,大概只有造反这一条路了,而造反的成功率微乎其微,风险却是大到无边,那是要提着脑袋干活儿的(甚至是九族的身家性命)。

    阶层固化也并非我们中国特色,《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很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以及处在底层的美国“乡下人”想要跨越阶层的艰难。但这本书也通过主人公(作者)的成功,告诉我们,虽然很难,但不幸出生的底层阶级的人,也并非毫无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J.D.万斯以“局内人”的角度,真实地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记述了一代人向上流动经历了怎样的阻碍,剖析了逃离贫穷后怎样治愈贫穷烙在身上的印迹......

    02

    J. D.万斯成长于美国“铁锈地带”的一个贫苦小镇,从小生长在很糟糕的环境里。他有一个吸毒的母亲,还有很多走马灯似不停更换的“父亲们”,他被阿公阿嬷(外祖父母)养大,他们家庭中读完大学的人廖廖无几,他生活的小镇每年都有几十人因吸食海洛因死去,工作岗位越来越少,失业人员越来越多,药物滥用、家庭暴力、人们逐渐失去希望......

    万斯也曾是那些前景黯淡的孩子之一,他打架、逃课,差点因成绩太差而辍学,不停的随着母亲的改嫁而更换住址,每天被愤怒和怨恨包围,在各种争吵中,他也曾濒临放弃自己的绝望边境。

    幸运的是他有一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某些方面却很坚定的祖父母,特别是他阿嬷,虽然没什么见识,但在一定范围内却很睿智,高中的最后两年,他不再随着母亲搬来搬去,而是搬到阿嬷家稳定生活了一段时间,正是在那段时间里,那种安定给了他一种安全空间,让他可以安心学习,顺利高中毕业。

    在要上大学时,万斯却退缩了,因为他没有钱交学费,而助学金表格又太难填。这个借口似乎很不可思议,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为上大学而举债是很不合算的,他并没有信心在大学能取得好的成绩,更不用说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了。

    这时候,他的一个表姐建议他加入海军陆战队。那是“9.11恐怖袭击”刚过去一年,伊拉克危机也升级为伊拉克战争,虽然阿嬷反对,万斯还是参了军。

    四年的海军陆战队生涯,帮助万斯成为了他想要成为的人,那里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和体魄,让他认清了自己的潜力,教会了他如何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生活。不幸的是,在这期间,阿嬷因病去世。

    从海军陆战队回来后,万斯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以及如何去实现这样的人生——他开始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上课。

    在大学里,万斯交了很多朋友,上课的同时,他还做了好几份兼职,经过军营的淬炼,坚定的意志让他学习很刻苦,不到两年的时间以最优秀的成绩获双学位毕业。

    大学毕业后,万斯申请了耶鲁法学院并被录取。

    03

    这本书我最开始是在“得到”上面听到的,隐约记得“得到”上主要是从底层与中产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来解读的。但当我真真正正的看到原著,却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部“回忆录”很真实,作者小时候的生活虽然很贫穷很糟糕,但一些细节的描述,关于亲情的部分却给人一种热闹甚至温馨的感觉。

    在我的认知里美国的父母子女之间都是很“冷漠”的,子女成年后父母便不会再给予帮助。但是万斯的家族中,阿公阿嬷经常给予子女很大的帮助,亲戚之间也会互相帮助,也许这难得的温情,给万斯的性格涂上了温暖的底色,让他在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选择了积极向上的解决方式。

    对以上种种,万斯心存感恩。他觉得,是诸多变量恰到好处地一环扣一环,才给他创造了机遇。

    从这本书中,我甚至还看到了一种爱国情怀,一种小人物对实现“mei国梦”的追求和信仰。

    在书的最后,作者以一个从底层走出来的“逆袭者”独有的视角,对贫穷在自己身上所留下的后遗症做了很细致的剖析,对于穷人如何改变现状,也从自身努力、法律的人性化以及政策的倾斜等方面都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04

    2017年北京的理科高考状元熊轩昂接受采访时说过一段话: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这孩子的话既残酷又现实,社会流动不止是财富多寡等经济学问题,还关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穷人相比,有钱有权的人除了钱和权,还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准则。

    《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中也对比了很多穷人与富人的认知模式,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富人,不仅得天独厚,还比一般人更努力。

    前些天我和读书群里的朋友们讨论阶层的流动性、社会的公平性这个话题时,也聊到过,其实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我们很多时候抱怨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都是很主观地站在自己立场与角度来看的,对自己有利的就叫公平,对自己不利的就叫不公。

    互联网时代让各种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也让我们很轻易地窥见更高阶层的生活方式,于是平添了很多焦虑和急切。但是财富的累积往往很难靠一代人去逆袭,纵观历史上那些给底层人大量机会的时代,抓住的人往往到最后守住的也不多,其实还是根基不牢的缘故。

    本书的主人公万斯虽然靠自身的努力跨越了阶层,但他与真正的中产阶级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些距离,也许只有靠下一代继续努力才能缩短。

    作者在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是我的人生,却是全世界的问题。”没错的,不管是在哪里,阶级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向上流动艰难这也是自然规律,吴军老师曾说过:“向上的通道必然艰辛,但向下的大门却是永远敞开的。”

    我们只能正视并接受这种规律,正是因为难,才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在自己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持续做正确的事情,才有可能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一步一步实现阶层的跨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丨《乡下人的悲歌》,这是我的人生,却是全世界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hd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