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7月,朱高煦造反。朱瞻基既想御驾亲征彰显君威,又因为惜命而犹豫不决。这时,夏元吉问了一句:“皇上可还记得李景隆?”朱瞻基听了龙躯一震,马上决定亲征。
李景隆,名将李文忠之子。“靖难之役”中,被朱允炆委任为总司令,率60万大军迎战朱棣。结果败得一塌糊涂,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李景隆独自逃回南京。
李景隆,活脱脱一个废物,朱允炆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败给了朱棣。
朱瞻基听到“李景隆”三个字,一下子联想颇多,顿时打了个寒颤,马上决定御驾亲征。
事实证明,御驾亲征的决策是正确的,朱瞻基大军都没怎么打,朱高煦就投降了。
朱瞻基心里,对夏元吉这位历经五朝的老臣更加敬佩。赐给他一幅亲绘《寿星图》。
夏元吉祖籍湖南,明初全能型人才,政治家,水利专家和理财家都是他,对了他还是诗文作家。
夏元吉少时家境贫寒,13岁又丧父,他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教蒙学补贴家用,侍奉母亲,获得了良好的声望。
1387年,二十三岁的夏元吉考取邑庠生,又因为精通诗经,被推荐进入国子监学习。
他刻苦专注,太学生们嬉笑打闹的时候,他却能丝毫不受影响,认真读书。
这一幕,也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次,而其中的一次,被路过的朱元璋看到,从此记住了夏元吉。
朱元璋对夏元吉重点培养,升他为户部主事,并把这个人才留给了孙子朱允炆。
那时候的夏元吉,已经官至户部尚书,深得朱允炆重用。
没想到短短几年之后,朱允炆一败涂地,朱棣攻入皇宫,开始清算朱允炆时期的大臣,夏元吉这样受重用的首当其冲。
当夏元吉被绑到朱棣跟前,面对凶神恶煞的朱棣,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如果燕王您要杀我的话,请给我几天时间,让我把手头的账目算完吧!”
“什么?等你算账?”朱棣差点就要被他给整不会了,认为夏元吉为了免死,居然找了个这么拙劣的理由。
朱棣想,好吧我让你算账,我就看看你被揭穿的时候还有什么借口!
可结果注定要让朱棣失望了。
夏元吉真的只是在算账,废寝忘食地算账,只为了给接手的人留一本清晰的账目。
这样的场景,一如他当年在太学坚持苦读,只不过这次严重得多,算完帐就要掉脑袋。
朱棣从不信任,到被眼前的事实说服,用了几天时间。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个敬业的人,是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人!
于是,朱棣没有杀夏元吉,而是力排众议,继续留用他干老本行。
朱棣看人识人的眼光,跟他爹朱元璋一样准。
夏元吉尽心守护经营着大明的“钱袋子”,支持着朱棣的一项项大业。疏通运河,迁都北京,《永乐大典》,征战蒙古……都是用钱砸出来的!
夏元吉能者多劳,向朱棣提出过很多建议,都被一一采纳,慢慢地朱棣把他当成了心腹,很多事情都会跟他商议,夏元吉也都能给出建议。
朱棣讨平交趾后,曾经问夏元吉:升官与赏赐哪样更有利?夏原吉挤了挤眼睛,说道:“赏赐是一次性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却是无限的。”朱棣了然,笑纳了他的建议。
朱棣北征漠北期间,夏元吉随太孙朱瞻基驻守北京,教导并协助其处理各种事务。还受命陪同朱瞻基游访民间,体察民情,让朱瞻基吃粘黄米,亲自感受百姓的苦日子。
可以说,朱瞻基能成为有名的贤君,夏元吉功不可没。
1424年,朱棣准备第三次远征漠北,夏元吉提出反对,说目前国库空虚,不宜继续征战。
可朱棣这次不但没听夏元吉的,反而在亲征之前将他关进诏狱。
这次出征很不愉快,朱棣在草原上征战5个月,均是无功而返。
眼看粮草就要耗尽,朱棣只得撤兵,不料回到榆木川时一病不起,竟然死在归途。
临终前,朱棣反复叨念:''夏原吉,你是真爱我啊!''
而夏元吉听到这个噩耗,直接哭晕在狱中。
朱高炽继位后,夏原吉官复原职,他一步步提升大明经济,为“ 仁宣之治”打了个好基础。
一年后朱高炽驾崩,朱瞻基继位,夏元吉仍然尽心辅佐君王,朱瞻基对他信任有加。
夏元吉这人有才华,不贪权,也没有野心,只想一心搞活经济,五位帝王都非常信任和尊敬他。
而夏元吉也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这五位帝王的知遇之恩。
夏元吉历经五朝,为大明“管家”长达29年,最后得以善终。
1430年正月二十七日,夏原吉主持监修的《太宗实录》和《仁宗实录》完成,宣宗朱瞻基赐宴谢功。
第二天早晨,夏原吉入宫谢恩,晚上回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65岁。
假如世界上真有死神的话,估计夏元吉曾对他这样说过:你要带走我可以,但请给我几天时间,让我完成这两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