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清谈和赏誉的审美价值?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的高下优劣。
![](https://img.haomeiwen.com/i8500320/b8de83bb2ce9e3d7.jpg)
《世说新语·赏誉》
庾太尉少为王眉子所知。庾过江,叹王曰:“庇其宇下,使人忘寒暑。”
【译文】
太尉庾亮年轻时得到王眉子的赏识。后来庾亮避难过江,赞扬王眉子说:“在他的房檐下得到庇护,使人忘了冷暖。”
王玄,字眉子,是王衍之子,王澄的侄儿,少慕简旷,亦有俊才,与卫玠齐名。
后代理陈留太守,大行威罚,被害。
庾亮在品评王眉子时,特别指出,得到他的赏识,使人感到温暖。
我个人认为庾亮的品评,是带着对王玄父亲王衍和王氏家族仰慕的情感在里面的。
谈到王衍父子,话题又开始关注清谈了。
01 为什么清谈会受到更激烈的攻击?
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清谈受到更激烈的攻击。
在北宋南渡之后,诗人陆游、词人辛弃疾都写下了指责清谈的作品:
陆游《夜登千峰榭》:
夷甫诸人骨作尘,至今黄屋尚东巡。度兵大岘非无策,收泣新亭要有人。薄酿不浇胸垒块,壮图空负胆轮囷。危楼插斗山衔月,徙倚长歌一怆神!
辛弃疾 《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但这里更多的是借古讽今,隐晦地表示对当权派和时局的不满。
清谈本身也有其审美的价值。
魏晋人轻裘缓带、挥麈闲谈的风度,论辩叙致、辞令声调的优美,千载以下,仍让人想望不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8500320/91d42c787f6e7871.jpg)
02 清谈的审美的价值。
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
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治,而一变为专谈名理。
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二讲《六朝志怪与志人》: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
可见清谈既可以全身避祸,又是名士风度的象征,可以借此提高身价。
而《世说新语》就是这样一部“清谈士全集”———陈寅恪语。
清谈在当时评价颇高,看看《世说》政事门的简略和言语、文学、赏誉门对清谈记述之翔实,就可以知道。
魏晋时崇尚老庄思想,讲究无为而治,不以能吏为尚。
王导的话就具有代表性:
丞相末年,略复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王夷甫更是以清谈为天下所宗,他手挥麈尾,侃侃而谈,丰姿秀美,论辩精彩,这是当时大多数人向往的境界。
不过也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政事门中也记述了不喜清谈的实干家,如何充。
王羲之对清谈也有所批评: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后世则一般持批评态度,说“清谈误国”,这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平心而论,清谈虽然导致浮文妨要,不理实务,但不能把晋亡的责任全推在清谈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8500320/b8786a1de686d973.jpg)
【评价】
在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眼里,清谈也是被抨击的:
《日知录》: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清谈对我们最大的贡献乃是在哲学史上。
冯友兰先生指出:
玄学的辨名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维,从这一方面说,魏晋玄学是对两汉哲学的一种革命。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从两汉到魏晋,觉得耳目一新,这是因为玄学的精神面貌和两汉哲学比较起来,完全是新的。……在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是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