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猗猗,风吟蝉鸣。正是读书静心的好时节。文正公曾言: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自愧:如果想读书,那便摒弃一切杂念,借着教师联盟暑假教师共读的这一股东风,将思化行吧!
与君初相识
初识王崧舟老师,是十多年前学校组织的一次外出学习。在那次学习中,我们遇见了谦谦君子,儒雅大亨,名动小语界的他,记得他当时上的课是《去年的树》,课堂上的他有如一位具有魔法的导演,从娓娓道来的导入,再到实现情感与价值这一目标时的举象造境,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堂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听众与课堂均能引发触动和共鸣的精彩绝伦的课。毫无疑问,第一次听他的课,我便深深地被他优美的教学语言,极富诗意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水平所吸引,我成为了他的铁粉。从此,我也跟诗意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且,一发不可收拾!故,如果真要说有什么推荐理由的话,那便是一如张爱玲所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00983/3a27f01725e13f7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00983/61b7cdf734023635.jpg)
恰似故人归
如今,再拜读王老师的大作,颇有一种得见故人之感。从学习他的上课艺术,再到拜读他的文字,我想,这一路上更多的是“幸运”“幸福”落地之感!
当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幸”,也是一种“喜”!那喜从何来呢?
一、 封面之喜
从封面开始,我就被这两处的文字夺了眼球:
1.在语文的世界做一位智慧的教育者。桐军说:“我虽然没有太多语文教学的学术成果,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却始终矢志不渝,痴情难改,尽情沉浸于醇浓和美妙的语文情愫和语文追求之中!”是啊,为了成为一个在语文世界里拥有智慧的教育者,有多少像桐军老师,王崧舟老师这样的不断研习思考,贴地而行的师者啊!这样的教育情怀和这种对语文生命眷注的痴情与追求仿佛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无数个想在语文世界里尽情驰骋的语文人!
2.标题——《语文的生命意蕴》。王老师说,语文的要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这当然需要。但是,如果将知识和技能当成目的,将人置于边缘,无视“人即目的”这一终极的价值关怀,那么,语文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人的异化,即便学生练就了巧舌如簧的口才、妙笔生花的文才,他们依然还是会觉得生活无趣、生命无感、生存无根。那么,这样的语文又有什么意义?
语文,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言语生命的灵魂,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从这些文字上来看,王老师既解释了语文的要义,又为我们指明了语文生命的应有走向,更让我们知道了他是在向我们传递他作为一个语文人对语文生命意蕴的终极思考。
正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二、语用之喜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句座右铭: “想写得好,就得感觉到位,思考到位,叙述到位。”他认为,表达某样东西,只存在唯一贴切的词。因此,他会反复斟酌、修改词句。
1.遣词精准讲究。
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王老师用词的精准,学识的广博,文学素养的深厚。故,在读此书时,我还特别注意了他的一些用词,如:佛家用语“印心”,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篇》里的“无远弗届”,复合词“眷注”“确证”“逼仄”“秘妙”“超拔”,在举例他爱上写作时,提到的老师板书了他作文里的两个成语之一“死伤枕籍”,《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之“恕道”“忠道”,《道德经》里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讽刺人迂腐浅陋的民间俗语“冬烘”……
2.造句优美深情。
文,附着了情的文,让情尘埃落定,栖身回家的文,才是语文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安身立命的边界和底线。 情文相依,文情相生,才是语文的充实;充实的语文,才是美的语文,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水”,语文的“池”》
我会不经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我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深思,一起震撼。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要实现这种境界,关键是要保持清明的觉知,全然活在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
——《好课的三重境界》
作文就是将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作文,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生命成长。——《童年性情与审美表达》
见到林莘,必先见到她的笑,灿然,无邪,一如四月的天空。————《灿烂林莘》
……
读着来自王老师文章里的这些精准偏仄的词,细嚼着这些优美深情的句,我仿佛看到了王老师端坐在藏有成千上万册的书房,仿佛看到了他挑灯夜读时的那份安静和绝美,也仿佛感受到了他行走在诗意语文路上的那份坚定与坚守。一个人的阅读史常常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往往决定着他在言语世界的立意高度。他的文字充满着文学哲思,氤氲着智慧才思,洋溢着教育情怀。我想单单从这两点,就足够我进行无穷的回味了!
三、助益之喜
王老师的文字似乎有一种魔力,总会让人忍不住往下读,这些由细腻的观察,走心的感受与思考所造就的优雅文字,真真是让人欲罢不能!通读完整本书,脑海中画面纷飞:如,他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出现教育机智契机,他抓住关键词“绞”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与精神品质,将课堂推向高潮;如,他在《一切读写,只为重新发现自己》时告诉我们,要以文本为镜,照见全新的自己,只有敞亮敏感地去对待文字,才能擦亮你的另一只眼睛———心灵的眼睛,他说我们写作时不应写陈词滥调,无病呻吟,或一切未经思考、未经体验、未经省察的生命状态;如,在第三辑《天下至文出童心》中,他指出“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应该生活在诗中,儿童的作文只要具有真感情,真性情,那便是儿童作文的意义所在。
平时的我也喜欢带着孩子们欣赏文字的美,也热衷于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化作绕指柔,倾泻于笔端。这个学期随着我的一声号召,孩子们均能有一篇或多篇文章发表在我的简书,再转至班级群或朋友圈。孩子们乐此不疲,家长们乐见其成,而我也美在其中。作为他们的老师,三年级起步作文,不论能写成什么样,这都是孩子们独特性情的彰显,这都是他们“我手写我心”的畅快。
只是,在王老师的文字中,我更加明确了:孩子们不是不会写作文,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他们的常态生活还没有被激活、开掘、擦亮。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这与蒋军晶老师的《作文九问》有着相同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真应该多去唤醒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体验能力,有观才能有感,有感才能真诚表达,能真诚表达方能直达内心,直达内心方可让生活的光照亮生命!
在这三个典型的画面缩影中,我仿佛读到了一个孜孜矻矻(ku)的长者在努力地将他的智慧化成文字,借着春风,吹到我们身上,印到我们心里。
于教学,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于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于学生,牵手语文诗意,拥抱诗意语文,让诗意助力我们过好这一生!
感谢王老师,让我们得以拜读这样的教育智慧;感谢教师联盟,让我们得以借尔之东风思考、践行在诗意语文的路上!这初相识的缘,再相见的情,注定会让我们成为语文教学这颗魔力磁球的一颗忠实卫星,将我们的语文生命进行到底!(绍国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