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儿子聊起,“爸爸,你几年前讲过的话,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什么事情?”“你说,学习,是很快乐的,很有意义的。”“哦,当时,你是怎么理解的?”“我当时觉得,那是骗人的,因为我学习起来很痛苦。”“哦,那你后来怎么理解了呢?”“因为,我自己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那个时候,我没有体验,所以根本不理解你的话。”
我之前可能讲了太多孩子理解不了的话,当时给孩子带去了很多困扰,也增加了自己的很多烦恼。教育,到底应该怎么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先是一个时机的问题。家长会面临一个两难处境:
1、家长看到了风险实施说教,但是孩子由于没有体验而无法理解,造成彼此冲突;
2、如果等到孩子有了体验,再去说教,又似乎为时已晚。
人生是什么?人生是一场体验之旅,充满风景和陷阱。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多旅行一会,多看一些风景,少跌入一些陷阱,尤其不能跌入那些无法爬出的陷阱,而宁愿说破嘴皮、赴汤蹈火。真相是:我们每个人能活下来,不知道父母拉着我们避开了多少个陷阱,比如,婴儿时,父母给我们拍嗝让我们少呛死很多次;小时候,父母把豆子从我们嘴里翘出来让我们少噎死很多次;把我们从开水旁边抱走让我们少烫死很多次;把我们从马路上拉走让我们少被车撞死很多次;把我们从阳台边上拽走让我们少摔死很多次;把我们从火炉旁抱走让我们少烧死很多次;在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们少病死很多次等等等等。
我们每个人能顺利活下来,其实,都是九死一生的奇迹。这个奇迹,是父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养育者们时常殚精竭虑、夜夜无眠,付出无尽辛劳换来的。然而,那些帮助我们规避陷阱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将被忘记、被忽视,因为风险没有发生。所以,孩子们常常不懂得感恩父母亲的良苦用心,还会抱怨父母的唠叨。企业中,上级辅导下级,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即说早了,员工理解不了;说晚了,又会造成损失,变成了亡羊补牢。
这是所有风险管理问题的一个根本性的悖论,即我们做了一些风险防范动作然后什么都没发生,所以无法正面、直接证明那些动作是有意义的,而一旦证明发生了,损失也同时发生了。这个悖论的根源是,人是眼见为实的物种,即只有直接损失才能证明风险的真实存在。绝大多数普通人难以接受,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的结论。
那些风险防范动作难以得到激励和奖赏,下一次被激励的因素仅仅是当事人的恐惧、责任、觉悟、品格等个人主观因素。如果当事人厌倦了没有奖赏的努力或者头脑一热不畏恐惧而选择赌一把,那么风险就要降临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建立风险识别系统,一旦建立了风险识别的标准和规范,那么排除风险就有了依据,就可以设定奖罚的规则,让处理风险问题,不再依靠当事人的自发性行为,而变成人们有法可依的自觉行为。
家庭与企业有很大区别。企业可以将多空间多时间的风险方面的经验汇总而建立风险识别系统,但是每个家庭只有一个空间范围、一个时间跨度,累积的经验最多只能传承到下一代,无法作用在当代人身上。怎么办?
一、长期看,设法建立一个数据库、案例库,供不同的家庭对比和参考。
二、短期看:
(1)设法在家庭内部,尽可能通过共识的方法,建立自己家庭的风险识别系统;
(2)处理孩子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5个步骤,不断循环,来应对成长中的风险:
A、预警
家长识别出潜在风险,向孩子发出警示信息。
B、初步体验自然结果
孩子可以选择进入下一步“引导反思”或者初步体验自然结果。
C、引导反思
当孩子初步体验了自然结果之后,父母引导其进行反思。
D、修正策略
父母和孩子共创新的策略。
E、重新出发
父母继续支持孩子按照新的策略重新出发。
对于家长来说,5步法中的第二步最难,这是一种冒险,需要保持耐心、定力,需要敏锐洞察情势的发展,需要捕获最佳干预时机。这是颗粒度超细的家庭教育,不是粗犷豪放的教育所能体验和比拟的。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天然不具备的能力,需要后天磨炼和习得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