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来说,大教育家杜威和苏霍姆林斯基都反对说教或强制,认为说教或(不当的)控制不是真正的教育。
以下就是两位大家的具体主张: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序P29~32,道德通过活动发挥作用,道德与德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尤其是(P18)环境的媒介作用。
2.教育即指导(指导、疏导、控制)。教育即指导,是必要的控制。
①关于“前见”。
杜威:P32,一切指导都是再指导。因为指导从已有的倾向开始。
苏氏:提出智力背景,个别对待要根据儿童现有本能和习惯来实施,即因材施教。
②关于说教或控制。
杜威:直接说教或控制有时可以改变行动,但不能改变其本性,不会产生道义上的服从,导致后来的行动有可能失衡,形成逆反心理。
苏氏:强烈反对道德说教,主张通过活动、环境、氛围等,要有主动内化的过程。
图片源于网络我们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切:小学就开始了道德教育,孩子长大后,公德意识却不强。原因就是我们进行的是纪律教育而非规则养成,强调的是外在规范,而非内在养成。因为怕遭到惩罚而遵守纪律,但没有形成规则,内心不服,没有转化为自身信念。一旦头顶没有“惩罚”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就会有反弹等行为。毕竟自组织才是真正的有序,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③实施方案:都主张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进行智力参与的模仿,亲自参与解决问题。可以发展内在的和持久的方向,获得预期结果。
杜威:情境模仿,但不是鹦鹉学舌。因为没有智力参与的单纯动作效仿,对性格影响很小。教育是有智力参与的模仿。如P38的投球游戏,假如一个人自动接住一个球,然后扔给另一个人,这个人接过球又自动的扔回来。每个人都这样做,并不知道球来自何方,或扔向何处,显然这种机械行动无法让游戏继续下去。相反,球投过来,这个儿童想办法接住球,又把球滚回去,以便别人也可以接住球,并且再把球滚回来,使游戏可以继续下去。他会注意别人怎么接球,怎么抓球,以便改进他自己的动作。大家相互配合,才能让游戏继续下去。他去主动模仿别人的动作,同时也对当下行为进行思考。这种为了更好地参与活动而进行的效仿行为,才真正对人发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模仿和控制是在活动互动中完成的。
苏氏:也强调活动都环境氛围,设置学校工厂或兴趣活动室,并在大同学旁边给小朋友留有位置等等。
总之,(杜威P35-37)说教或控制只改变外在行为,不能改变内在信念,不是真正的教育,即使当时暂时有效,过后也会反弹,会失去平衡,会叛逆。所以,要参与共同行动来形成自身观念,改变自我行为,这种教育才是内在的,持久的,因而也是真正有效的。
图片源于网络3.指导目的不外显,效果才好。
杜威:P34。
苏氏:一旦让学生意识到你的行动只是实现你的教育目的,他就会有逆反心理。
4.学习环境。
杜威P46:学习是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具体实践中,需要学校有实行的机构,有相应的工具和具体的材料,使学生能够直接、连续的利用东西参与活动。
苏氏:活动室布置及节日庆典,以及青少年之间的交接活动等。
5.关于语言的作用。
杜威:不是要削弱语言这种教育资源的运用,而是要是语言和共同生活中建立正常联系,使语言的运用更有生气,更有效果。
苏氏:各种主动作业活动以及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思维课,就是让语言更有生气,让词语活起来,效果才好。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6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