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条件”是扼杀孩子的一大杀手

作者: 熬至滴水成珠 | 来源:发表于2016-07-08 14:34 被阅读318次


奇奇的父母很忙,三岁前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很溺爱奇奇,只要一哭闹就满足他的要求。奇奇的父母没有关注到这一现象,只是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哭闹的问题随着长大慢慢就会变好了。

直到有一天,三岁大的奇奇把其他小朋友打伤了,妈妈要教育他,可爷爷奶奶硬是拦着不让,因为不想看到自己的孙子哭。一番争执之后,奇奇的妈妈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己不管是不行了,果断的决定自己带孩子。虽然爷爷奶奶退出奇奇的世界,但他稍有不合心意就哭闹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妈妈为此试过许多办法都没有用。无奈的她只好先冷处理,让奇奇先发泄一会儿,等他哭完了再进行宽慰。

妈妈本想,上了学,孩子会好一些。可是奇奇先是因为不想去幼儿园而哭了半年,接着是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大声哭闹,而且越哭越凶。

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咨询心理医生,妈妈了解到这是因为孩子从小没有建立安全感。

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孩子感到环境、他人对自身没有威胁,逐渐形成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建立取决于孩子同带孩子人之间关系的质量。如果孩子从周围人身上汲取到足够的关注和爱护,这种关注和爱护的力量能使他从容的面对周围的环境。反之,孩子则以其他的方式来表达对关注和爱护的渴求。奇奇用哭闹为“武器”来给身边的人“讲条件”,以此来吸引大人们的关注和爱护。可是他的父母没有领会这一“条件”后的内心诉求,没有给予适时、适当的抚慰,而爷爷奶奶一次次的纵容又强化了这一行为。可怜的奇奇内心是多么需要父母的关注和爱护啊,可是没有得到,得到的是爷爷奶奶对“条件”的满足,那么好吧,至少从外部世界中能得到少许慰藉,就多多的用哭闹来“讲条件”吧!这样的模式已经开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所谓栽什么树,结什么果,这样的结果是奇奇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等他们领会到孩子的真实意图时,为时晚矣……

恩恩是个可爱、懂事的小女孩,大家经常夸奖她,为此爸爸很是高兴。可是好景不长,到了三年级,恩恩不再像以前一样乖巧懂事了,对家长的话爱答不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难道孩子长大了,有主见了,就和以前不一样了?爸爸找到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反映恩恩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大不如前,没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学习任务只能勉强完成。

三年级是学习的重要转折期。别的孩子越“转”越进步,自己的孩子越“转”越退步,这下恩恩爸爸可慌了,开始咨询教育专家。

专家经过详细的交谈了解后得知,恩恩爸爸总是喜欢用条件来“诱惑”孩子,比如考了一百分,奖励一次旅游,完成多少作业,奖励一次肯德基大餐……专家讲,这样的条件貌似在鼓励孩子,实则使孩子深受其害。孩子会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些愿望。当这些愿望有足够的吸引力时,还能够驱使他们去完成一些事。可当这些愿望没有吸引力时,就不能达到目的了,孩子表现为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学习本身即是手段也是目的,孩子可以在学习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兴趣、培养习惯、收获快乐。而恩恩爸爸显然忽视了这些,使得恩恩将学习当成一种实现愿望的“条件”,学习成了愿望的奴仆,所以就可有可无了。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家长想通过外部条件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看似满足了一时的需要,实则是一叶障目的短视,忽视了孩子内在世界的真实需要。这是家庭教育经常出现的的一大误区。“德西效应”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试验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试验者分为两组,一组人员试验完成一道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另一组的实验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实验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实验者在这一阶段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程度的指标。被奖励组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无奖励组则有更多的人愿意花更多的休息时间来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这个结果表明,人们本会在内在动机的激励下进行某种活动,但是当用外部条件来强化这一行为后,他们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没有外在条件的强化就不再进行这一活动了。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外在条件的强化对内在动机的作用是消极的。

有一则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现象: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

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这位老人深谙心理学原理:从“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到“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得到“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的结果。我们的家庭教育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到“逐渐增加所给的奖励”,最后得到“叫的声音越来越大”的结果,而当条件不能满足孩子时,就出现家长们不想看到的结果。

在学校教育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表现好就应该给与奖励,奖励越多,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大胆回答问题有奖,平时测验前五名有奖,主题班会大胆发言、观点鲜明有奖……刚开始这办法还可行,因而不惜自掏腰包,设十几个奖项,大范围奖励学生,但半个学期下来,很多获得奖励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如从前,学习热情也大大下降了。

这些现象让我们明白,用“讲条件”来满足孩子并不一定会出现我们想要的结果,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成为扼杀孩子的杀手。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研究孩子的内心需要很重要,让内在驱使力成为强化行为的主流力量更重要。

相关文章

  • “讲条件”是扼杀孩子的一大杀手

    一 奇奇的父母很忙,三岁前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很溺爱奇奇,只要一哭闹就满足他的要求。奇奇的父母没有关注到...

  • 早课堂164‖家庭教育的三条“高压线”和两个“陷阱”一定不能碰,

    ①“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骂孩子还严重的恶习。 ②破坏性的批评是扼杀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杀手。 ③父母强迫...

  • 管制与教育

    扼杀孩子天赋的, 甚至毁掉孩子一生最大的杀手, 不是孩子的游戏机和贪玩, 而是老师和家长的管制和教育.… 【英...

  • 终于,我成为“预备马路杀手”了!

    终于,我成为了预备“马路杀手”了。 1.大学时考驾照的想法被父母扼杀 大一大二时很流行考驾照,很多同学都是利用闲暇...

  • 孩子讲条件时:

    孩子总爱讲条件,正确的引导胜过千万句说教①一旦孩子习惯了生活中事事和父母“讲条件”会让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欢做交易...

  • 抗生素

    抗生素是扼杀孩子阳气的第二大杀手。抗生素是非常寒凉的东西,而且是无法被人体识别,会严重干扰人体的免疫系统,大...

  • 苑九芬1926:孩子爱讲条件,家长这样做

    孩子爱讲条件,并不是洪水猛兽。 从孩子的成长层面来看,“讲条件”是孩子思维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表现。 应该引起...

  • 时间就像个杀手

    时间就像个杀手 一点一点扼杀我的青春与活力 扼杀掉我拥抱这世界的激情 扼杀掉我爱与被爱的欲望 成长的同时 有一部分...

  • 致被岁月葬送在半路的友情

    岁月何其无辜,只因不能言语相辩驳,就担任了杀手,任由人们污蔑它扼杀了生命,扼杀了人生中任何注定消亡的东西。这不,过...

  • 溺爱是杀手

    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纵容孩子的一切行为,我觉得就是溺爱,溺爱是毁掉孩子的马路杀手。 昨天晚上我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讲条件”是扼杀孩子的一大杀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qr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