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在前,红墙黄瓦。
鼓楼在后,绿墙灰瓦。
钟楼胖,鼓楼瘦。
我一直不懂钟鼓楼巍巍横亘在21世纪的理由。它并非地标性精巧建筑,勉强算是文化遗产,却又没有紫禁城那般庄严巍峨,两座孤零零的楼撑不起令人哑然的赞叹,也不似胡同文化那般热闹,寂静的钟鼓已敲不出时代的绝响。寸土寸金的中轴线上,它俨然占了一席之地,又好似白白浪费了黄金7000平米。
倘若它成了鼓楼大街的延伸,挤着攒动的人头,飘着麦芽糖画的清香,传来头发花白的老者积淀了多年的二胡声,汗水、吆喝、闲谈 各式各样地发酵,好不热闹。也能算是物尽其用,推动了经济发展。
倘若它被推平,成了摩天大楼,那价值更是不必言说,且不看寓居此处的精英或是分分钟几百万上下或是影响中国,随时可能建起划时代的里程碑,单就这“中轴线”的地价,恐怕也值好几个科研项目了。
可是都没有,它杵在这,呆愣愣的杵着,在这诺大京城,无言地静默着。
直到后来无意间看起那遍被刀痕的鼓面,有些什么在心里横冲直撞。
它是钟鼓楼,废弃了的钟鼓楼,天幕已暗也不会有钟鼓的定更时的敲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也不会伴着“紧18 慢18”的亮更,空荡荡的旧楼里也没有漏壶的嘀嗒作响和檀香的袅袅青烟。锈渍斑驳的钟,伤痕累累的鼓,暮鼓晨钟只是一个很美的名词。
却又不仅仅只是钟鼓楼。苍茫岁月间,它是黎民黔首的守护神,钟鼓奏响,挑着扁担,摇摆入市,一个个匆匆而过的脚步正在奔向幸福。铁蹄践踏下,它是历史的记录者,无声的伤疤没有愈合,破碎的砖瓦扎着华夏儿女的心。如今的中国,它是无可复制的精神脊梁,它告诉我们历史可以遗忘,但不可以被篡改,它告诉我们伤疤不会消去也不会永远疼痛,它告诉我们即使你与时代格格不入,不光鲜,也不伟大,却依旧可以坚持自我,有属于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
“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村上春树如是说,也许,现在理解钟鼓楼还不算太晚,更重要的是我们何时能从暮鼓晨钟里照见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