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意外之喜

作者: 暑假和书架 | 来源:发表于2021-07-15 22:07 被阅读0次

         


            大年初三之前,如果有人和我说,会有一部国产电影,作为科幻片,可以抗衡《星际穿越》,作为灾难片,可以碾压《2012》,我是不会相信的。直到我看了《流浪地球》,一切都改变了。

      本人是刘慈欣的忠实读者,《三体》三部曲都是在单行本出版的第一时间买来阅读的,后来又补上了大刘的全部中短篇。那时周围人还没人知道《三体》,刘慈欣在全国也没什么知名度。至于获得雨果奖,一朝成名天下知都是后来的事了。作为一名理工男,他的科幻小说很符合我的胃口,此前,我对科幻小说的理解来自于儒勒凡尔纳和赫伯特威尔斯,《三体》为我打开了当代新科幻的大门,原来科幻小说还能这样写!还可以写到这种程度啊!

      行星、恒星、光速、外星人、黑暗森林、维度、时间、宇宙,全部正面来,可以这么“硬”!最离奇宏大的脑洞和最朴素的日常生活结合的这么平淡自然,可以这么“写实”!地球和三体人斗争了几百年,直到全书完结却连这外星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文革、周文王竟然也写到科幻里!原来中国人作为科幻的主角竟也一点都不别扭!

      大刘写的是我心中理想的科幻,正如小学时看郑渊洁的童话一样。

      后来刘慈欣火了,《三体》火了。说实话,我还有点不舒服,就像有一块秘密的宝石或者秘密的花园,本来只有你知道,可以独自欣赏,后来却向世人公开,变成什么人都能来看了。当然了,怎能这么狭隘呢?还是为大刘高兴,中国科幻了不起!好事!再后来《三体》拍电影的消息开始冒出来,一度还挺像那么回事的,粉丝们也挺激动的。不过我却一直不看好。因为我深深的知道刘慈欣的作品拍电影有多难,没法拍呀——他的小说有个特点,越精华、硬核、出彩的地方,越难拍!降维打击怎么拍!?四维空间怎么拍!?质子展开怎么拍!?死线怎么拍!?三体人怎么拍!?ET似的?章鱼似的?异形似的?都得被骂死。黑暗森林?想理解得动脑!看惯了美式爆米花电影的人能接受好?

      就算能拍的部分,太空情节、末日之战,宇宙闪烁,光速飞船,你如果弄个五毛钱特效,妥妥毁了。如果拍得像个样的,那得多少钱?再者,大刘的作品中,总流露出一种冷冰冰的世界观,人类渺小,宇宙冷酷,对“人民群众”若有若无的轻视,这些都和当今主旋律不符。

      总之,就算让好莱坞来拍,也是巨大的挑战,何况国产······你懂的。

      果然,《三体》电影盼望着盼望着就杳无音讯了,这更加深了我的判断。

      这种判断自然延续到《流浪地球》上。据我所知,《流浪地球》的故事也不适合拍电影。所以我对网上的资讯也视而不见,肯定也是炒作,雷声大,雨点无。但是等等,已经上映了?大年初一上映的?那是一堆N线人员搞的卖情怀的小制作吧?吴京?好像有戏诶?刘慈欣监制?靠谱。再一看影评,貌似不错啊!大年初三,和老婆去电影院!不好就不好,当支持国产科幻了。

      我们看的是晚场,八点半,但观众相当多。当两个小时后我们走出影院时,心中有如下词汇:预料之外、伟大、美、史诗、震撼、开创、值了!本来想能及格就行,直接拍了个神作!这是好莱坞一线科幻片的质量啊,超越《火星救援》、《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各有特色。郭帆、吴京、刘慈欣,太牛了!

      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婆兴奋的交换着感想。回到家,猛刷影评。各种打分都必须满分,真像着魔一样。

      如果说2008年刘慈欣在文字的层面让中国科幻上升到世界一流,那么现在,郭帆导演团队在大屏幕上让中国科幻上升到了世界一流。连《纽约时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还有卡梅隆大师的祝贺。这两步迈的很坚实,意义有多重大也许许多年后才能看出来。

      电影除了引用了原著的核心设定外,可以说跟原著没什么关系。重新写了个剧本,这就解决了原著改编的问题。但既然刘慈欣是监制,说明他对新剧情也是认可的,这就够了。

      电影开头很平顺的把你带入到那个冰天雪地的末日地球,热闹的北京地下城。这里面有很多中国元素。不是中国红和舞狮,它们作为中国元素在西方已经被用烂了。是课堂上的《春》,班长的朗诵腔,是市场上的烤串,是“我想死你们了”,是各种标语口号,是北京第三交通局。这些东西是老外绝对拍不出的,而且故事背景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了,杭州、济宁、重庆进入了科幻,看着新奇又熟悉。

      影片第一个爆点在那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开始是巨大的运载车在高架桥上行驶,镜头向上拉,运载车变得很小了,高架桥是复杂系统,半山腰出现巨大机械,继续拉,整个山峰就是行星发动机,“上帝的喷灯”全貌,喷出顶天立地的光柱,稍作停留,变换角度继续向上拉,原来大地上还有其他这样的光柱,继续拉,地球出现,行星发动机密密麻麻的分布在整个半球,然后是地球全貌,变换角度,太阳出现,地球在行星发动机的推动下离开太阳,继续拉,领航员号出现,为母星披荆斩棘。整个镜头一气呵成,配合震撼的音乐,当时我的内心都在不由自主的颤抖,一种激情在胸口翻腾——既有为人类与命运搏斗时展现出的力量而激动,也有作为一个理科男所能感受到的巨大工程蕴含的壮美而激动,为国产特效能做成这样而激动。就冲这一个镜头,电影对得起小说!从这一刻起,我对特效的担心烟消云散,同时也被《流浪地球》俘获了。

      作为科幻大片,特效有多重要?

      本片特效之好有目共睹,冰封的北京上海,后来的木星,各种道具细节,都很用心。唯一可惜的是最后的木星冲击波,其实也不错了,但由于前面的特效太牛,吊起了我的胃口,本以为可以更有冲击力一些,也许是因为成本的限制吧。

      全片的节奏很紧凑,演员演技也在线,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一开始剧场里还有观众乱糟糟的说话声,十分钟后就很静了,大家都全神贯注的投入剧情,这就是电影的水准。

      电影第二次震撼我是地球即将覆灭的时候。作为一个老科幻迷,更别说是大刘宇宙的老江湖,什么场面没见过?太阳系二维化于前而不变色。但是当我看到刘启给出的最后解决方案是“点燃木星”时,还是为本片的气势脱口而出了句“我靠”,这也太猛了吧,够疯狂,不过我喜欢。

      本片反刘慈欣但又有浓郁的刘慈欣风格,本片还是反好莱坞式的,反套路的,这里边有很多可玩味的,也是《流浪地球》真正价值所在。

      刘慈欣的宇宙观,理智得残酷,任何无谓的情绪都是“废物”。面对浩瀚无情的宇宙,人类再怎么努力,也抵不过物理定律。灭亡你,与你何干?就是这么赤裸裸。所以流浪地球计划一启动,就死亡了35亿人;二话不说,杭州地下城35万人毁灭;整个木星救援行动中牺牲的人员不计其数。人命就是这么不值钱,而且死就死了,什么都没有换来。有一个很经典的镜头,锤子用加特林怒射木星大红斑,骂着“去你妈的”,内心却是绝望,就是人类面对宇宙的无力最真实的写照。这些是典型的刘慈欣风格。

      之所以反刘慈欣,也是缘此。原著中,人类在生存的重压下已经淡化了爱情亲情这些东西,所以刘培强、刘启、韩子昂、韩朵朵之间的感情戏份都是反刘慈欣的。韩朵朵的煽情演讲更是大刘最常讽刺的那种圣母感化世界的桥段。

      好莱坞大片都是主角光环,一两个人拯救世界。相比个人英雄主义,《流浪地球》里展现的是集体英雄主义。主角团队去救杭州,失败。去苏拉威西,早有别的队伍成功。点燃木星的不止苏拉威西。一百多万人的饱和救援,也许只有中国能这么拍。李一一抖个机灵点木星,我还和老婆说,这要是在现实世界肯定会是那么多科学家想出来的,结果在后面以色列就把这个坑完美填上了。相比孤胆英雄的小宇宙爆发,这样设计要真实得多,有史诗感得多。好莱坞科幻中,拯救地球的必定是美国人,其他国家要么不登场要么打酱油。《流浪地球》则出现了好多国家,强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灾难抗争,甚至有刻意压低中国戏份之嫌,高下立判。

      所以有人竟然说《流浪地球》宣传民族主义,太空战狼云云,连法西斯都出来了,我也是服了。话又说回来,太空战狼又怎么了?美国太空史泰龙都多少年了?

      电影是重要的舆论阵地,承不承认也是这样。好莱坞已经为输出美国价值观服务了很久,潜移默化中洗脑全世界。这回《流浪地球》在海外也激起一定反响,令一些习惯了好莱坞套路的外国人耳目一新,开始思索西方模式之外的思考方式。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输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流浪地球》的意义可不仅仅停留在文艺层面。《纽约时报》怎么形容的?这标志着中国加入了科幻电影的军备竞赛。军备竞赛,懂吗?

      与《星际穿越》的比较:

      看《星际穿越》之前网上的评价极高,也许因为期望值太高,我看过之后反而有点小失望。但《星际穿越》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我也很喜欢,两者都是用心的电影。都是硬科幻,毫无疑问。像《复仇者联盟》或者《机器公敌》那样的才是软科幻。有理论瑕疵不代表不是硬科幻,没有瑕疵的科幻反而才是不存在的。因为科幻不是科普,也不是科研,科幻片不是纪录片,科幻小说家和电影编剧也不是科学家。找瑕疵漏洞,二者其实是半斤八两的。

      特效上,都很强。整体评价我认为互有胜负。一个胜在人物塑造,情节离奇,一个胜在史诗感,真实感。《星际穿越》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精致,《流浪地球》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一个主打的是虫洞,黑洞,高维空间,一个主打的是行星发动机,万有引力。表面上看,一个到了霍金时代,另一个还停留在牛顿时代。前者貌似高端深奥许多,后者貌似有着重工业的笨拙,但其实正相反。你不觉得前者在宏观设定上相对太“取巧”了吗?起手就是个超自然的“未来人类”,然后给你个虫洞,三五个人开着飞船进虫洞一下就到了不知几千光年外,然后参观几个星球,挑选一个中意的安家。掉进黑洞也没事,未来人类给你弄个超空间,让你和地球用引力波直接联系,最后免费送你回家。这也太好用了吧?太廉价了吧?所以尽管主人公库珀的父女情很真挚,他控制爆炸的飞船时很勇敢很果断,但观众潜意识里有了这个取巧的烙印,也就不可能有史诗感。

      相比之下,给地球安上一万个发动机,花上2500年,历时100代人,移居到比邻星,才是扎扎实实的自救,有着愚公移山的气魄。如果哪天世界末日真的来了,就像国际歌里唱的,“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别指望狗屁“未来人类”,撸起袖子加油干吧。这就是《流浪地球》具有史诗感的原因。在科幻影史上,更缺的其实是史诗感。

      别看我如此爆吹《流浪地球》,我也知道它的缺点其实是不少的。一众小主演的演技都略显浮夸,有的台词很尴尬,有的情节不合理,很多人物形象单薄不丰满。有的生活元素加的有点生硬,明显是为了讨好观众。刘启莫名其妙的痛恨父亲,莫名其妙的一口一个“老东西”,又莫名其妙的把姥爷的死归咎于队长,等等等等。导演的功力可以更好。但是瑕不掩瑜,《流浪地球》仍是毫无疑问的国产科幻开山之作,配得上几十亿的票房和观众热情的赞美。

      最后怎么能少得了爆红的北京第三交通局呢?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话一共出现了好像四次,细细品味的话,这四次的语调是不同的,是真的不同。第一次是一种违和的搞笑,第二次带来逃亡前的紧张,第三次在达叔死后,女音中隐含着悲痛,第四次则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淀,还有新生活的希望。这是个很用心的亮点,很巧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浪地球,意外之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wm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