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虽小,其实制作起来却是一个精细活,非常考验耐心。
而要将制笔技艺锻炼纯属,往往经年累月,十年磨一笔并不罕见。正因为技艺考验耐心和时间,优秀有经验的笔工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在加上笔工的工作直接与文化的记录相关,这点连古代高高在上的皇帝都会注意,把笔工和其他一般工匠区分开来。
明朝时就有一个笔工,他住的村里田间有一头牛,他的笔工父亲在采买毛笔毛料回家路上,听说老婆要生了,想到路上看到的那头安静吃草的牛就指牛为名,起了一个换到今天要被孩子埋怨的名字——施阿牛。

这孩子名字和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随便起的假名曾阿牛差不多,可见笔工们虽然是最接近文化人的工匠,仍然是起名很朴实随意。
好巧不巧这个叫施阿牛子承父业,也开始做毛笔。自己做笔做的太好,被当时的皇帝知道了,这么一问肯定要问笔是谁做的,传话的人说叫施阿牛。

我估计当时皇帝的表情和我看到这个名字的感觉差不多,再加上古代有物勒工名的习惯(也就是产品标签,写上是哪个工人做的这件产品)
皇帝每天都要看到刻在自己手中这支笔上的三个字施阿牛,感觉太没面子了。于是自己给阿牛起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文用,听着像文房用品简称,但没关系,总算是有一个正经名字了。

古代皇帝们关怀笔工的不仅仅有这样只是赐个名字的,还有个叫李文魁的笔工,因为笔做的好死后被赐一块龙碑,上面写了圣旨两个字。任何路过的不论官员平民、地位高低,都要赡养,这也算死后挣了一回面子。
大家觉得笔工名字接地气一点是不是更容易信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