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1.在父母的强迫下,孩子才肯坐在书桌前;在父母的怒斥下,孩子才肯看会儿书;只有父母在身边,孩子才会写作业,父母刚一转身,孩子就会玩转笔、玩其他的东西……
2.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条件的优越,他们已经很少有上一代人“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也找不到人生奋斗的方向。
3.更有令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孩子不愿意学习,父母也不敢硬来;怕骂得厉害了,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得严重了,让孩子更厌学;不管吧,孩子就不会主动学习….
“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进而找到好工作,拥有好生活”,这一曾经支撑好几代人奋斗的“逻辑链”,在现在这个物质条件极大满足的当下时代,好像有些行不通了。
成因分析:
其实,孩子不喜欢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不会引导孩子学习。现在,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困扰:长期研究青少年发展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戴蒙,也是畅销书《人生观培养》的作者,曾对全美12-22岁年轻人展开深度调查。他发现:年轻人群体中,缺乏人生目标感的青少年占比高达80?他们心态漂浮不安,人生没有方向,在高度不确定的社会,更加迷茫和焦虑。
内驱力:
内驱力是什么?人类行为有三种驱动力:
第一种是生物性驱动力,这是人类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来的动力。
第二种来自外在动机,即寻求奖励,避免惩罚的动力。
第三种驱动力,它是一种内在的动机,主要来源于我们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且创造新事物,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的一种内在需求。
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为了得到好处,为了追名逐利,即使不想做也咬牙坚持去做;或者有时候被逼无奈,不得不做,否则将面临严重的后果——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驱动力是外在的,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躲避惩罚,这些就是外驱力。
而内驱力是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感兴趣,真心喜欢,特别想做,做了就很开心很满足。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有了内驱力,无论有没有外在奖励或诱惑,一个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热情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会轻言放弃,这就是强大的内心力量。比如居里夫人不论外界环境多么艰苦,仍然终其一生坚持实验室默默耕耘,最终发现了镭,这就是拥有强大内驱力的结果。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便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社会面前的难题。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和老师的鞭策、激励属于外部驱动力,孩子的行为容易随这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孩子每晚在家长的监督下练习弹钢琴,可是家长一旦放松管教,孩子就会懈怠、偷懒。所以说,想真正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外在的驱动力是其次,最关键在于激发他的内驱力。
1.别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婴幼儿时期,被父母及时满足,是一个人的主要诉求。到了儿童时期,主要诉求变成了自由探索,不被评判和打扰。但是这个阶段,很多家长会有意无意地把孩子的内驱力偷偷替换成外驱力。
正常发展的孩子,天然会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其实都是孩子与生俱来想要探索的,但是有的家长会表扬孩子写作业,批评孩子玩游戏,教育他“你必须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将来才有前途,否则人生就毁了。”这样一来,给孩子造成的印象是,学习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是出于生存危机的恐惧,天然的内驱力就这样被替换成了外驱力。
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靠外驱力支撑的人,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
2.胜任感:让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一般来说,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好某件事情时,更能积极采取行动,并且遇到困难时也会勇于面对。相反,如果孩子对要做的事情没什么信心,不觉得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它时,就会拖拖拉拉,而且中途稍微遇到些阻碍就容易放弃。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相信孩子的能力,在孩子能胜任的领域培养他的自信,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帮着一起采购食材等,从一件件日常小事中获得成功的经验,让孩子的胜任感逐渐增强。当然,在孩子做成一件事时,家长应给予孩子具体的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得好,好在哪里,激励他的后续行为,使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胜任感得到满足。
3.归属感:让孩子能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人的归属感形成于孩童时期,是指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不孤单,不是异类。当孩子感受到归属感时,内心会充满安宁、放松和满足,生命得以滋养。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工作繁忙,或者觉得和孩子没什么好说的,孩子自己玩得好就行,其实不然。家长应当注意多与孩子交流,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例如睡前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周末一起爬山、踏青等,都是增强孩子归属感的好方法。
除此之外,当孩子做错事,父母在批评教育之前不要忘记给孩子安慰和情绪的疏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他的归属感得到满足,才会拥有发自内心深处强大的力量,有勇气继续前行。
4.自主感:让孩子感到可以自己做决定
父母要给孩子自由的感觉和自主做事情的机会。当他愿意为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时候,他会有激情、有热情,并且会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例如让孩子决定周末如何度过,让孩子决定是先吃完饭还是先写作业。
惩罚的威胁和言语控制会降低自主感。例如:“再不写作业晚上不让你看电视…‘我数到三,不乖乖去睡觉我就让爸爸来教训你”。家长应当避免以上行为,通过和孩子多协商沟通,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学会在家长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各项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