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公元前353年)其兵力强大的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被迫求救于齐国出兵。齐国田忌、孙膑率军救赵。齐救赵路线有二,常规的路线是直接前往赵国,与强大的齐国正面交战取得胜利。齐国选了出其不意的路线是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功魏国。魏国回救,齐军趁齐疲惫,与中途打败魏军,解了赵国的危机。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魏公决定称王,在宋国都城外摆出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皆会,但是韩国齐国并没有赴会,于是魏惠王下令镶疵率师攻打韩国的梁、赫,韩国派将军孔夜应战,韩国战败,后求救于齐”。齐国欲再次对魏国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韩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愤怒自满必然不用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将兵锋直指齐军。本意是想好好教训一下,免得日后在管闲事。齐军已经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气势汹汹尾随而来,最后孙膑设计减灶记,于马陵计杀庞涓,元气大伤,从此战国格局发生了巨变,称霸中原的魏国开始日落西山……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被后人视为千古智慧之战的开端,作为军事孙膑则名动天下。孙膑用兵可谓出神入化,真正做到了孙子言“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
懂得兵法的好处就是能够改变形势。原本强大的魏国是强大进攻的一方,而赵国和韩国都是弱小的一方,双方形成了“攻与守”的关系,用孙子兵法的理解称这样的关系为“兵形”。但并不意味这强大的一方就是永远的进攻,而弱小的一方就永远的防守。
从两个方面去改变这种形势:
第一:利用有利的条件出奇制胜。
一块石头如果放在平地上,用在大的力气也推不了几米,但是如果把它从山谷山滚下去,则只需轻松的推一下,滚到山低下就势不可挡了。所以能够借助有利的条件就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正如马陵之战,借助的是有利的地形,让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实力,让齐国的军队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转守为攻。用孙子的话说:“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第二:避实而击虚,要么防守要么进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要么就集中自己最大的力量防守地方所打击的地方,要么就集中力量进攻地方最弱的地方而改变形势。这种变化在于双方之间的攻守变化。桂陵之战的关键是攻击魏国的最弱环节。
能做到这两点的则能改变形势,则无所不能。
借用何守法的话说:“先知攻守两全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盖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实由奇正而生”。
参考:《孙子兵法》“形篇”“势篇”“虚实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