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的书桌上,还留有一把小时候的棍子,上面刻着我的名字,是当年上小学时我的爷爷亲手交给老师的教棍。说到教棍,谁都不陌生,只要哪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听“先生”的教导,都有可能尝到那一阵子竹棍子鞭响的感觉,热辣而令人羞赧。

30年前,当我还是个下河摸虾、上房揭瓦的小孩时,就像《别碰我的童年》里那个留守儿童文力一样, 80年代里的儿童,没有“父母呼”、没有“父母教”;不知“亲所好”、也不懂“亲爱我”。许多都是没有父母的陪伴,甚至从未见过父母的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农村。我们那时的学费两毛八,没有固定的教室,就像游牧民族一样“苍天为盖,大地为席”哪里天气好去哪里上课,晴天草地上、雨天大树下、太恶劣的天气就在先生家。老师叫我们上课都带着自己的小板凳,既当桌子也当座位。老师是个慈祥善良、值得尊敬的人,附近的村民们都非常敬重他,尽管自己家里也很小,容不下我们附近村子里的一堆孩子,但是他仍然笑眯眯地接纳,一去他家,他便忙着准备着教室,将他做农活的粗陋家什放到屋外;架上黑色的小板子写大字;让师母给我们准备点应景的热茶。书本和弥漫满屋茶香,让我形成了对“学校”这个词的文雅印象。
上了年纪的老人知道读书学知识要紧,但自己又不忍心打骂,带着砍柴刀在路边随手砍一根细竹子,削去枝叶,用布条缠在粗的一头以防戳到先生的手心,带着孩子和棍子,去学校恭恭敬敬地笑着交给教书先生:“娃不好带,先生费心些!不听话就打,打才长记性哩。”时常,牛蛋的课本落在家里没带,背的《弟子规》磕磕巴巴,就被先生用小棍子打了手心;宇帆上课在凳子上靠着墙睡着了,被先生猛然唤醒,罚站加打手心;小芳不用功还玩着自己头上梳的麻花辫子,被先生斥责且打了手心。那个时候,我们怕先生的严厉责备,更怕细小的竹棍子,并不是老师打的有多疼,而是那仿佛象征着父母无形的严厉管教,暗含着许多父母无奈的良苦用心。
作为留守儿童长大的我,也作为被“竹棍子”培育长大的我,深知“甩手掌柜”式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容易产生很多的矛盾和隔阂,后来我长大了一点,学校终于是固定的学校,我们也有了固定的桌椅,有了崭新明亮的教室和学识渊博的老师,再也不用去餐风宿草,不用担心天气,没有放不完的牛羊,只有读不完的书本,和学不完的知识。遗憾的是,这些都缺少了最重要的人来参与——父母。我们缺少的其实并不是好看的衣服、有趣的玩具,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陪伴。这是家庭教育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生疏产生了距离和隔阂,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从小就产生值得信赖和依托的关系,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放在老师一个人的肩头,家校分离,最终不仅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更是对他的性格和终身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只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改革开放30来年,怀着对儿时先生的崇敬,我逐渐从台下走到台上,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很多“精神和物质”的浇灌,既离不开父母的抚育,更离不开老师们的栽培。中华民族有着良好的家教传统,孔子“诗礼传家”、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已成为家教典范。家长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如今许多学生的家庭衣食无忧,父母们再也不用为生活疲于奔命,大都比较注重一所 “家校共建”的学校,只有这样,对孩子们来说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的殿堂;一个坚固踏实的成长基地;更是一个放飞梦想的大舞台。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也一直努力地去抚平 “家校分离”的危机。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有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往往忽略了其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携手,老师是家长的“第三只眼”、家长也是老师“第三个臂膀”,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能实实在在地为孩子的成长克服很多实在的“绊脚石”。就算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也可能抵不住叛逆期的“风浪”。孩子在学校里出现过小毛病,家长们在家里是发现不了的。有一段时间里,班里一位好学生对游戏爱不释手,出于好奇心的推动和禁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听他妈妈说,他放学回家后总待在我们不易发现的房间里做着“神秘”的事情,忘了和往常一样带着喜爱的小狗出去遛弯,还把最喜爱的故事书也丢在一边;甚至有时还拖延时间,到很晚才做作业,学习的主动性眼睁睁地看着日渐降低。很少听到批评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因为这事他和爸爸的关系闹得僵化了。学生的父亲和我私下“诉苦”,我也不忍心他就这样被游戏迷失了学习的方向,强硬的说教不行,于是我在作业本子上留下了许多温暖贴心的话语,和孩子用心沟通;通过主题班会让他自己逐渐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不再犯了,再主动和家长联系,终于共同着手解决孩子的这一不好的现象。老师在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观察和了解就像家长们的“第三只眼”;而家长在家里根据老师的指导,对孩子的照顾和关心也可以成为老师专业教育的“第三个臂膀”,家校共育,才能共同实现教育大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入到孩子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孩子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这的确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基本功能,但父母也不应该被排除在外。
改革开放40年后,“留守儿童”这个词在慢慢淡化出周围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开始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注重与老师的沟通协作。面对未来,在逐年好转的教育环境里,我们每个人都需执着一颗爱孩子的心,丢掉做“甩手掌柜”的懒惰,家校携手,共同为每一个孩子撑起未来的蓝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