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书中30个小结中删选整理出了一部分观点比较鲜明的内容。由于篇幅有限,案例并为记录在本篇文章中,如有兴趣可以阅读原文。
前言:家庭不仅会带来温暖和关怀,同样会有伤害尤其是在失去和谐的时候。——武志红
4个爱的谎言
我们必须对这“4个爱的谎言”有足够的警惕,否则我们必然会严重的伤害自己最珍惜的亲密关系。
谎言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这是天下无数谎言中的第一位,这个谎言如此绝对,以至于很容易被驳倒。实际上只要稍微有留意生活中的新闻都会略有耳闻。然而有些人反对提出这些个例,以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于借用爱的名义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是在太多,而对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样太多。切记: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接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谎言二: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这是我们社会最典型的一个爱的谎言,父母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孩子,老师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学生,男人用它控制女人,女人用它控制男人。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自己做的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反抗。
父母总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要明白爸爸妈妈的苦心。然而我们并不明白,只要人生的大方向没有偏离,我们难道不能欣赏沿途的风景,不能跌几次?不能往回走一会?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肆意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更重要的是,这是自己的”。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的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活了。
谎言三: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
切记:做父母的,应该常问自己一句,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么?还是为了自己?
谎言四:婆媳关系
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因为它听上去是婆婆和媳妇的二元关系,却忽视了本质——这是婆婆,媳妇和儿子的三角关系。并且,儿子而是才是当中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婆媳关系真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词语,因为这给儿子一个借口,这是两个女人的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实际上,他才是核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他袖手旁观,那么所谓的婆媳关系是很难处好的。切记:如果你是长辈,则请记住“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爱人。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只怕天下多数父母都知道溺爱不好,真正的问题是:明明知道溺爱不好,但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爱行为呢?看起来,溺爱仿佛又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你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正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的在给予自己。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会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长的需要。
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纵容型溺爱。
前者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很多家庭都有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纵容型溺爱:最懒惰的爱。放纵型溺爱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敌人。至少有三个原因促发了溺爱在我国的流行: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隔代抚养。时代背景,改革几十年前物质条件差,现在生活好了,想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文化背景,我们的文化是,自爱有罪,应该爱别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爱的。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优点。
这里我感觉对青春期的理解又有了不同的想法,是啊,进入青春期会有一些叛逆,但是这就一定是坏事么?青春期前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青春期我们开始自己探索世界,更重要的是探索自我,尝试自我,尝试总是伴随着失败或者受伤,但是为了防止这些而扼杀我们探索世界的好奇,那就一定是好事么?当发生叛逆行为时,我们先不要着急谴责……
孩子有问题,我们真的有认真对待么?有认真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么,教育孩子难道还是用固有的观念?不去虚心学习一下?一般我也不会经常问别人读过什么书,而是用最近对了什么书代之,因为当你学的越多,会发现自己懂得越少,而当我们停止学习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走下坡路的时候了。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孩子长大了,会渴望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生长的必然规律。但是依然有很多父母即使孩子20岁了,也依然像对待2岁孩子那样对待他,尽管已经意识到那样会越来越糟糕,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这是因为,这种爱的背后,其实有一种恐慌:一些家长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规律。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我一直认为我们教授给孩子的知识很是有限,大部分都是孩子自己学习的结果。因此让孩子有个健康的思想,拥有正确的方法,这比在起跑线就领先别人几十米所带来的对未来的影响反而更大。然而什么是正确的思想,在读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整个人生观都受到了些冲击,让孩子保留探索欲望,不是什么都有固定答案,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只有一个答案。
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章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不要走极端,这里是指鼓励孩子探索世界,生活在积极乐观的环境,几岁的孩子能做什么让你严厉批评的事情)。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孩子遭遇挫折,他们怕的其实不是失败,而是怕被人否定。所以,他们最经常采取的措施就是,封闭自己,不和人打交道。要想考的好,除了认真学习外,还需要减压。考前不要太紧张,如果你不是知识没有掌握好,那就不要太把考试当回事。智商、情商之后,心理学家又提出了挫折商。所谓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在应对挫折时形成的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一定程度的挫折可培养一个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多角度思维,让一个人考虑事情更全面。
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仅教育孩子如此,情侣之间吵架也是如此。家长应该先学会聆听,有时候我们向别人吐露苦水的时候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我们只是想找人说说话而已。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在《爱的五种语言》里面,有对此更通俗的讲解。此书是这么解释的,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都构成了一个现象场,他就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要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的差异,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路径。
丈夫:每次一讲话,妻子就会打断我,对我妄加评论,让我很难受。
妻子:知道我为什么打断他么?(妻子激动的说),他说话总是又幼稚又不成熟。等他把废话说完,哪有这种道理?
妻子犯了一个最明显的错误:她太爱评价,并且偏爱批评。评价是阻断交流的最常见原因。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张太太说,她是好意。什么好意呢?就是指点丈夫,提高他的社会竞争力,这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她不知道,“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亲密关系中的个体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不理会感觉,我只解决问题。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娴熟的掌握并果断的使用权力规则会让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奔跑的更加迅速,但一旦它渗透到一个人的个人领域,那势必会这个人付出代价——他的亲密关系必然会变得一塌糊涂。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
1以为家里的规则和工作规则是一回事,而在家中有意使用权力规则。
2知道两者不一样,但不懂家的规则
3彻底抛弃家的规则
4习惯了权力规则,在家中放不下,就像是权力强迫症。
但是,同时奉行两套人生规则是很累的,于是,极少数人干脆放弃珍惜,在所有地方都执行权力规则,从而变得无比冷酷。设想,丈夫月入20万,但工作轻松;妻子月入2000,但工作紧张,两人都爱自己的工作。那么,谁应该多做点家务?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们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在原生家庭,父母是最重要的,他们最有发言权,但是在新的家庭,我们和妻子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不该有太多的发言权。
@真相,是永远的第一。一个社会如果习惯无视真相,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演绎出一幕又一幕荒诞剧,一个人如果习惯无视真相,就会生出种种的心理疾病。
@我们常讲教育方法。但其实,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固然重要,但都比不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
@压制孩子的自由,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们以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是一个空瓶子,我们怎么塑造,他们就怎么成长。自由不容易,爱也不简单。爱,令关系亲近;自由,令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两者同时兼备,是一切亲密关系的真谛。
结语:
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是心理活动和心理需要的核心。爱,则是令亲密关系健康流动的最高原则。
我们都懂得这一点,但可惜的是,有太多的错误假借了爱的名义,结果使得关于爱的谎言在这个世界上大肆横行,最终令我们不分失去了判断爱与恨的能力,令我们不懂得自己的爱与恨,也不懂得分辨别人的爱与恨。许多被爱的谎言严重伤害的人,干脆最后就再也不谈爱,因为他们的一生中,被“爱”伤害了太多太多。
为了真爱,我们必须懂得“假爱”,假若你因某个亲密关系而伤痕累累,那一定不是爱让你伤痕累累。“假爱”背后肯能是麻木,也可能是恨,我们必须懂得这一点,才不会对真爱失去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