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认知意味着痛苦,为什么不能选择舒适?
我们首先可以把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觉得人生何必活得这么辛苦,不如得过且过吧,类似犬儒主义的态度;另一类觉得我们要变得积极向上,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追求各种更高的目标,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追求的过程中虽然可能要承受很多苦痛但是也会体验很多快乐,就喜欢这种“虐”的过程中痛并快乐着。
那种人生更好呢?从总体上来看,我们的人生体验可以一条锯齿状的波浪线表示,犬儒主义的波浪线波动较小,大概从[-2,+2],而持有积极观点的人波动较大,假定[-10,+10]。过程不一样,结果差不多。
1、第一种人承受更少的痛苦,也只能体验更少的快乐。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生活质量;第二种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快乐,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多的痛苦。比如读书读到博士,念书念到近视,奋斗到受挫抑郁等等。为了达到一个较高点,有时候就要先下到谷底。这个过程甚至也类似吸毒,那些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快乐而去吸毒,他们体验到了极大的快乐,但是他们也要承受与之而来的极大的痛苦:戒毒的痛苦,生活被毁掉的痛苦等等。
2、第一种人生活可能平平淡淡,一辈子没有大风大浪,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与世无争;第二种人可能回去不断冒险,不断攀登,在努力的过程中尝尽了各种苦头,也品尝到了一般人体验不到的甜头。
3、假设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屋子里,第一种人可能一年都不打扫一次,屋子很脏也无所谓,至少不用费力打扫,图一安逸;第二种人会每天不停地装扮屋子,他们可能很累,但是也更能体验到努力之后的成果,他们的屋子窗明几净,花香扑鼻。
其实这两种方式背后都有一股推动力,就是我们的欲望。欲望决定了我们波浪线的波动范围,也决定了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一生。欲望也可以理解为理想,抱负,野心等等。这两种生活优劣的比较也就等同于问我们是抱负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我觉得无所谓好坏,重点是我们能否对我们的欲望满足,如果你能满足于自己平平淡淡的小日子,也不羡慕别人轰轰烈烈的大日子,这种状态其实挺好;如果你不想太平平淡淡,就要让自己的努力配得上自己的欲望,同时也愿意承担追求过程中的痛苦,这种状态也挺好。关键就是不要在两端纠缠摇摆不定,想要更多快乐又不想付出,这种状态是痛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