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题目里有两个关系:婆媳和祖孙,但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我总是做不到不心潮起伏,所以,我允许自己略带愤怒写下这个题目。
据说婆媳是“天敌”苦,祖孙是“天伦”乐,其实婆媳若苦,祖孙难乐。看我细细道来。
该是前年的事情,比现在暖和些时候,我新晋级奶奶之时,地址公交车站。小公交站,车辆和车次间隔稀疏,买菜回来的人也不急不躁,是上演“大戏”的好舞台。
六七个人在等车,我也站在人群里。一对祖孙吸引了大家注意。
在面无表情的候车者中,最能搅动“一潭死水”的,永远是那天真无忌的小脸和语言,不是吗?!
陪伴小孩的人就成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好的陪伴者让孩子和氛围更好,反之,则反之。
这次的“表演者”是学龄前后年龄活泼好动的女孩和臃肿老态唠唠叨叨的奶奶。
奶奶怕孙女乱跑乱动,唠唠叨叨,本是常事,不寻常的是奶奶语言中夹枪带棒的对儿媳的指责,声音从车站这头儿经过十米左右距离穿过候车的人们进到另一头女孩儿耳朵里,女孩听没听见不好说,因为女孩依然我行我素的玩耍,人们的表情却有了些变化。
我的变化最大,因为我的内心感受最强烈。
我背过女孩小声好言对奶奶说,别当着孩子面说妈妈不好,真的,孩子心里会不好受的。
周围有三两附和之声。谁知这位奶奶点头表示认同后,话锋一转,声调更加抬高,直接谩骂起儿媳。
大致是儿媳配不上他们家,还馋懒奸滑,总之,自己蔑起半拉眼也瞧不上这儿媳。
大家目瞪口呆,不约而同瞧向耷拉起脑袋背对大家的女孩。
我示意女孩奶奶安静,继续小声说,儿媳再有不是,你疼这孙女吗?如果疼,我告诉您哈,这样做真的让孩子很难过和感到没面子,有谁愿意让人说自己妈妈不好呢?您说呢?谁要跟您儿子说您这那的,他愿意吗?何况当着这么多人面!你看孩子现在这个状态。
女孩奶奶可能也被女孩儿的变化触动,连连称是。
不知奶奶能否改变一些对女孩儿的说话方式,但愿这女孩能少收到这样的声音吧。
再看我写另件事情哈。
前几天女儿来家小住,一天晚饭后一起领宝贝带着铲子小桶,到小区里石子儿区玩耍,还有一个奶奶领了两个学龄前孙子也在玩。
因为这个奶奶训斥俩孙子(外地口音,内容听不清)过于“暴力”而吸引了我们三个的目光,包括我的小外孙哦!
只见那两个小孩中较小的一个严肃地走到石子边一面墙根转身站好。
这是面壁思过啊!我和女儿都有些惊讶,不知道那孩子犯了什么错。
奶奶修理好了小孙子,又吼了两声大孙子,扭头主动尽量用我们听懂的语言跟我们说:我心情不好,老忍不住凶他们,唉!
说着,弯腰捂住胃的位置。
我笑着说:不舒服啊?照顾俩孙子不容易啊。
这奶奶打开了话匣子。她说的大意是:两个孩子都是她带起来的,哪里只是带孩子不易,儿子媳妇还给自己气受啊,我这么辛苦,媳妇还说我“你这个外人,老了我也不养你”的混话,儿子见了我也不喊“妈”,看给我气的一身病啊!
她确实不易,从胃疼,以及满脸的戾气和土灰的肤色说明了一切。她又是背井离乡到这里看孙子的,多么需要倾诉!
我好言说了几句“不疼不痒”的话:如果没人心疼自己,咱可别再自己气自己了,看把身体弄的!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一定也很开心吧,否则也不要在这里了是吧?千万别再凶孩子了,多好的俩孙子啊,想想他们长大能不对你好!
她很善良,听到劝解换了一副发自内心的笑模样,对我的外孙子极力夸赞,又让她的大孙子让着点我外孙子。从三个孩子的玩闹中,我实在看不出这俩孩子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需要严厉训斥。
回去的路上,媳妇笑说,这儿媳妇怎么这么说话,儿子也不怎么好啊,看把这奶奶气的。
我叹口气:唉,问题没这么简单啊,儿媳妇说这话明显是气话,这结儿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了呢,夹在当中,这儿子该多为难啊!
女儿嗯了一声不再说话。这事儿却搁在了我心里。
因为昨天又遇到后来的这个奶奶领着小孙子在菜园里玩,老远就笑着跟我打招呼,本该快乐的小孙子依然一脸的严肃,眼里好像还有什么在闪动,似乎又是刚刚挨过训的样子。这再一次强烈触动我、督促我赶紧写点什么。
婆媳关系是诸多关系中比较难处理的关系之一,自古就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老话,媳妇经济独立话语权增多的当今,婆媳冲突,尤其声讨婆婆的声音成为社会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
婆媳关系是另一个话题,这里我要强烈呼吁的是:别再闹了,婆媳关系处理不好,直接殃及的是孩子!
我想告诫家长们的是,一个在争吵和被指责训斥中长大的孩子,不仅童年是灰暗的,这种灰暗很可能伴其一生,成年后的性格命运都令人担忧啊!
而一个和睦的家庭,带给孩子的快乐和安全感的感受,以及好关系的示范作用,是孩子一生受之不尽的宝藏。
这方面我是有发言权的。
我并不是要人们因为有孩子,家长就一定得关系怎么好,或装出怎么好。
在处理大量孩子问题的时候,我看到的是背后一个个家庭问题,其中婆媳翁婿关系不好带来的问题也有,好的消息是,大部分的父母还是能够体谅祖辈带娃的辛苦,给予充分理解的。
也有矛盾激化,下班就头痛回家的氛围的,他们很多人,选择晚些回家、再晚些……
想想看,孩子能不感受到压抑的气氛?!他们逃无可逃啊!
我欣赏那些相互包容,有事多沟通的“合得来”的家庭,更欣赏那些虽然“合不来”,主动寻求解决之道的家庭。
为了孩子,也为了自身的幸福,各自照顾好自己,如果不能“亲如母女”,至少相敬如宾,最不济,把情绪宣泄在其他地方,好好带孩子吧。
底线:在孩子面前不说父母或祖辈“坏话”,不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行吗?
如果大人们处理不好这个关系,还是不要带孩子吧。

嗯,现在,心情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