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很多新工具的接触,往往是始于游戏与享乐,就是为了好玩,为了满足人性的弱点,所以对于学习或者成长,我们也要尽可能地不对抗人性,对抗人性不是目的,利用人性实现成长才是,所以定目标不要太高,摘桃子原理。
教育学生也是一样,不要给学生定过高的目标,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定不同标准的目标,记得魏书生老师说的一个案例,通过与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沟通,帮助他先后定了只掌握基础知识,把作文写满,把语句写通等目标,学生就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上课可以不听老师讲课,可以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然学生有与自学相匹配的作业。最后这名学生成绩一步步变好,最终跟上班级的进度。
九边理解的复利法则: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涌现出完全超乎想象的东西,很多新模式都是依赖规模才能做到的。
和他前面的一句话相同:很多你以为的质量问题,往往都是数量问题。只要练习,尝试,重复的次数够了,问题就解决了。这也是高中政治课本上说的,量产引起质变。
记住一个知识很容易,但真正理解一个知识,却要很多年或经历很多事,这就是知行合一吧,不能用行动证明的知,就算不上真的知道。
这也证明的勤能补拙,只要够勤快,就会不断的实践,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即使失败100次,最后也一定能成功,因为不断地实践,最终获取了真知,这个真知可能是市场经验,可能是沟通技巧,可能是管理方法,可能是核心技术,总之,他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本事。
觉得自己很忙吗?那就找一张纸,记下每做一件事起始和终止时间,看看一天都忙了什么。
天分只是极少数天才才用得上的,对于普罗大众,绝大部分事情并不需要天赋,投入时间多了,就能做好,做得越好,就越愿意投入更多时间,从而形成成长正循环。
刘邦他们村的人,为什么可以出那么多开国功臣;朱元璋他们村,为什么可以出那么多开国元勋,湖南为什么能出那么多开国上将。是突然的那么小的地方就集中出人才吗?我想不是,是因为最初的原则,将他们丢尽了一个训练场,让他们已经身不由己只能在训练场不断经历生死考验,在不断地实践中最终成长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这也是黄埔军校中投入国民党的人最后搞不赢共产党人的原因之一,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哪里经历的历练多一些?
所以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上一堂课,永远是比赛那堂付出的精力最多,也就上得最好。
写一篇总结,永远也是要发言的写得最好。所以理性时,就要将自己丢到会经历最多历练的环境里,倒逼自己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