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的学习和新解,是现在读书人乐意修心养心,提高素质去做的事,像《论语》这样的经典,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对处理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由于其内容深刻且语言精炼,给后人留下很大的阐释空间。本篇作者专攻《论语》,破疑解惑,结合自身经验和当今社会问题,挖掘其中的诗意。这篇主线为“德”,展开一场论述。以习总书记的讲话,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表明务实更注重人精神上的幸福。
《论语》中“德”的多种解释,后来也引申为精神方面的获得感。以此例举相关词句,具体分析和讲解,通篇下来,对归属感下社会制度的分配优劣高下描写详尽,思考深远。
这是中国古圣先贤的生命哲学和崇高德行。
钻研古代经典是为了获得智慧,指导实践,而不是为了复古和沉迷古代思想,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避免过度阐释或曲解原意,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去理解和应用。 推荐
盛慧的《外婆家》 不失为一本好看的散文集,为此专门做过单月征文活动。每个人都有乡愁,都有童年,有一些温暖惆怅的老故事,聚于心底,挥之不散,变成笔下诗意灵动的文字诉说旧时光里的江南故乡。
这篇书评文字唯美诗意,散文体呼应作品,达到与书相得益彰的契合。将《外婆家》的阅读感受、惊艳的文字、重温回忆以及衍生与《城南旧事》的比较, 如: 共同点都是对童年的追忆。不同点:《城》为了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而《外婆家》表达离家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与感人至深的祖孙之情。
阅读书籍,有时像阅读自身。我们会在书中寻觅到那与我们有着相似经历或情感的角色。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长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推荐。
推荐语:
身为六朝古都金陵人,自然对李香君有所了解,并有一番尊崇之情。为什么?
风尘女子在古今中外,都处于社会的底层、道德的边缘,而在明末清初的古都金陵却有八位具惊艳才貌的歌妓,江湖人称“秦淮八艳”。她们虽堕入红尘,却不畏强权,忠贞爱国。
“秦淮八艳”分别是: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其中的李香君便是八艳中最耀眼、最凄美的一颗星星。
本剧评作者用“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这两句诗作为文章的标题, 并在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恰到好处。《桃花扇》的精髓一言两语很难道明,诗句却能够用最凝练的语言,如泣如诉地唱出了原剧的中心思想。
我由此想起了我在我的一首诗中所写的:“扑朔迷离夜秦淮,脂粉之余有深情”。李香君是性情中女子,重情如山。她的情有两种:第一是忠君爱国之情,第二是忠夫爱家之情---两种情感贯穿于《桃花扇》全剧,令人感佩。浴血桃花扇,正是反映了李香君忠于国家、忠于爱情,不惜以死为报的贞烈女子之情怀。
该剧还有一点很可贵: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实的历史背景,真实的故事情节,真实的人物形象。
《桃花扇》不仅是对一代富有气节的风尘女子的褒扬和歌颂,也是对屈从强权和封建礼教的才子士大夫的贬抑和讥讽。
一如本剧评中所言:“在那个封建腐朽的社会,孔尚任将自己的情结寄托于香君。她告诉了我们商女并不都是隔江犹唱后庭花,她击醒了那些如侯方域般软弱的文人士大夫,她站在世界的中心大声呼唤着正义的归来,爱的苏醒”
@晴望有雨 点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9473/d7dd1d7d883c86bd.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