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轻微剧透。
提到“芳华”,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张国荣和梅艳芳的歌曲《芳华绝代》,脑袋里都是“天姿国色,不可一世”的美艳形象。
这也是我看到《芳华》电影海报上两个青绿色大字时的第一反应。但在看完预告后,我改变了想法。这种新的想法随即变成一种期待,从17年国庆一直持续到12月,我看完了点映。
国庆档海报导演冯小刚自己解释“芳华”一词时说,“芳”是芬芳的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唯有文工团的那段回忆在他“黑白色的记忆”中是彩色的。在看完电影后,我想所谓“芳华”就是“活色生香”,这个词可能过于喜庆,不过导演自己说,虽然这样的青春有它残酷的一面,但总的来说,还是幸福的,所以我觉得“活色生香”还算准确。
能打动人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这是我们共同认同的评判一部电影好坏与否的标准。从这一点来说,《芳华》无疑是一部好电影。对于年代的追忆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不仅仅打动父辈,许多年轻人也深受触动。这要归功于画面和音乐。
当你回忆往事时,总会有一层玫瑰色的纱罩覆在上面。《芳华》的画面是那么的美,其色彩尤其好看。在年轻人心中,八九十年代的事总是带有一种陈旧的色彩,再老一些,就是黑白色。但是我们看到《芳华》的色彩是那么的鲜活强烈——从开篇张国立老师正在粉刷的革命的红色与黄色,到厚重的军绿色,一切都充满色彩,是活的,在生长。在开始一段何小萍进入文工团时,拍了一大段的舞蹈和演奏片段,之后用大景深,朦胧,带有光晕(导演自己也反复指出,在他的脑海中,这段记忆的画面是像“水面上的波光一样”)。极致是在何小萍洗澡时,用这样的大景深代替了马赛克,模糊躯体,柔和美丽,灯光和花洒的水一齐淋下来,非常美。
何小萍绿色在影片中有多重意义,从海报上的标题,到影片中的字幕,都用嫩草般的青绿色,一来与影片中浓重的色彩形成反差,二来也蕴含着青春的含义。而片中成片的军绿色则象征着一种集体的力量。绿色与红色的对比非常有意思,除了是军装的色彩,也是战争中自然和血的颜色,而医疗兵的白袍穿插其中,让人印象深刻,并且战争场面的色彩明显暗淡许多,都蒙上了一层灰。
战争场面用长镜头表现,拍的非常有意思——由一只蝴蝶引入,柔和流畅,到第一声枪响后的慌乱,血肉淋漓,镜头在跟随人物来回穿梭,抖动,直到最后坦克的出现让画面重新稳定(导演自己解释是因为喜欢坦克,自己站在坦克前的震撼感一直不能忘怀,于是在拉练中和战争场面都出现了坦克)。
音乐实在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文工团的音乐元素刚好用于电影的配乐。我们可以听到大小提琴,手风琴,小号等等乐器声。我现在仍然记得何小萍刚去宿舍时,背景音乐是巴赫的G大调大提琴前奏曲,也许是某个大提琴手正在练习;拉练时原地休息吹的小号曲悠扬舒缓······多场舞蹈以及多场的集体演奏也十分庄严大气。最让人动容的则是片中的歌曲,文工团的革命歌曲,让人回忆起陈年往事,那种正经,那种积极向上,让人正襟危坐,却也让人发笑,最后让人感慨“我们那时候都觉得很正常,天经地义,现在看却觉得好笑,觉得‘故作姿态’,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邓丽君的歌响起,大家都沉醉了,几个人围在一起,是真的罩了一层红色的纱罩,来营造氛围,看到我们的“革命斗士”,“干部子弟”们都如痴如醉,并且直接导致了刘峰的“作风问题”,也难怪当年要把邓丽君的歌批判成“靡靡之音”;文工团解散时,大家齐唱《驼铃》,那样的场面,连影院中的观众都开始轻轻哼唱起来,像是在荧幕外为大家送别,这个集体也许有许多缺点,瑕疵,但当它要消亡时,真应了那句老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悲”,大家都很伤心,从心里流泪。最后韩红的《绒花》是完美的谢幕,导演说,在看完电影后,韩红主动要求重新录制新的《绒花》作为片尾曲,足见诚意。
剧情上,有许人评判“故事混乱,不知道讲了什么”,也有人说导演把文工团拍的很美,又把刘峰的遭遇拍的黑暗,没有明确的态度立场。与我而言,不敢苟同。
故事并没有主线,没有明确目的,这样的设置确实让一部分观众迷糊,但这并不是批评的依据。《芳华》的故事像是精简版的《活着》,《活着》是爷爷辈的故事,《芳华》则是父辈的故事,并且《芳华》是群像,重心是在几对男女的爱情上,并没有刻意强调时代,又不是拍纪录片。
把文工团拍的美好,而刘峰的遭遇令人唏嘘,并不是导演立场不明,而是实事求是。在访谈中,冯小刚一直传达着“文工团的经历对他而言是十分美好的”这个信息,文工团的姑娘跳舞,换衣,甚至是从泳池跑过都拍的非常美,可美好集体的另一面也确实存在,拍出来,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因为事实就是这样。
右手受伤的刘峰夸了这么久,现在也可以挑挑刺了。
导演为了叙事的节奏,减掉了后面何小萍跳舞及成为英雄后精神崩溃的剧情(15min?),虽然使得后半段的剧情更紧凑,但作为一个“贪心”的观众来说还是感到可惜,毕竟人家演员也辛辛苦苦跳了那么久,一下剪掉太可惜了(好像作为花絮在片尾放了,可是影院又是有人走又是打扫,没有留意,只是听歌了),并且剧情在那一段确实略显突兀。希望导演能够单独传到网上,供人欣赏。
何小萍刚来文工团被欺负的剧情个人看来有些落俗,也是因为这类故事在许多影视剧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宫斗或偶像剧中),让人审美疲劳了。
穗子的旁白语气有些拖沓,可能是为了表现上了年纪,但是差强人意,话语也太书面,由于没看过严歌苓原著,不知道是不是用的原作中的句子。
《芳华》的故事的前半段很唯美浪漫,从刘峰表白开始,变得现实主义。这其中可以展开聊的东西太多了——刘峰这个“雷锋”的遭遇是时代黑暗面的写照,何小萍的经历则可反映一个成天都要“积极健康向上”的集体与一个性格软弱的个体的关系。郝淑雯作为“干部子弟”的骄傲和倔强,她的正直、男孩子气与何小萍的软弱含蓄对比,以及和另一个“隐藏干部子弟”陈灿的对比。部队里的单纯和入世后的复杂对比。战争的残酷,还有时代的变迁,他们所有人的变迁······和看完《活着》时的感受一样,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是却不知道从何开口。这里提到的几点都可以展开讨论,但在这里就不多叙述了。
影片的细节设置的很好:开头刷墙时天气骤变,给后来泳池的“内衣事件”做了自然条件上的铺陈。
最后在墓地时,何小萍还希望找到那个16岁的小兵,可是没能找到。刘峰穿着军装,却因为右手断了不能敬礼,这与一开始见何小萍时教她敬礼,以及之后何小萍送他走时敬礼的场景相照应。
虽然影片叫《芳华》,但片中表现的气味却并不芬芳,一是何小萍身上的馊味,二是尸体的臭味,都不好闻,而何小萍这个因为臭而遭人嫌弃的女孩在见到尸体时,也因为臭味而呕吐。可是,她却抬起头对护士长说:“我不是嫌弃他们!”,感动不已,用电影中的话说——
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总之《芳华》是值得一看的,“一看”可能还不够,要多看几遍。虽然老少咸宜,但是片中也有一些血腥、爆粗口的镜头,年纪太小就别去了,特别是抱着孩子看电影的家长,如果不能保证孩子能安安静静待上两个小时,那就不要带孩子进影院了(怨念极深)。
由于只看了一遍,难免有所疏漏或错误,欢迎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