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孩子,也有过类似的批评,看到他贪玩、不写日记时便数落,话说得过重,孩子不愿听,表现出不满,我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便想维护,于是批评得越厉害。为了使孩子失去防守能力,便找他的弱点,把他过去的错误重提一遍,孩子虽然无话可说了,心里却没增大战胜错误的能力,倒是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我们在工作中,有时遇到极忙的时候,心情不好,容易急躁;看到学生犯错误,感到意外,感到生气;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时,就容易狠狠地批评。开头还恨铁不成钢,为了学生好,一旦批评不符合实际,学生不服气就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虚荣心,数落起学生过去的缺点来。这样做的结果师生双方都很累,谁都不愉快;学生没想出克服缺点的办法,教师也没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
其实,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犯了一点过失,领导批评我时,便将我过去的失误一件件地都数出来,批评一通,我心里一定不服气,不仅不会下决心改正错误,还可能一气之下,不干教书这一行了,何苦来着,辛辛苦苦没人说,偶有过失,便不依不饶,我想孩子们没有我们成熟,就更容易会产生逆反心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是真理。这话告诉我们,要站在理智的角度,站在较高层次思考良药与忠言。事实上,人们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这要求被批评者具有高水平、高觉悟。另一方面,就批评者而言,不能让自己的良药越苦口越好,忠言越逆耳越好,而应该想方设法使良药不苦口甚至甜口,让忠言不逆耳甚至顺耳。
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将人打中,容易使人接受。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制药厂早已把许多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人们越来越欢迎甜口的良药,那么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如果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太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所以,我力求在批评学生的同时表扬学生,在指出他的一点不足时指出他和这一点不足相对立的长处。这样做决不是怕学生不高兴,怕学生不接受批评,而是觉得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实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