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幸福,什么是幸福?是有钱?自由?成就?付出?爱?还是我们自己感到快乐就行了?这个问题是人们一直追求的,我们人类发展至今,都是为了少受点罪,但众生皆苦的魔咒,一直困扰着我们人间的疾苦好像总是多于那一瞬而过的幸福。
我们的幸福,远远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哎?此话怎讲?
首先,你的基因,就已经决定了一半,有些人就是天生幸福,天天都开心,没办法,这个真改变不了,不过也不要急着羡慕,你可能有更大的责任,比如你打造商业帝国才能有所满足,而有些人睡公园长椅,却也能很惬意。
还有一部分,也是难以改变和把握的,像是生活条件啊,机遇啊,还有你的运气,只有一小部分是你可以掌握的。
刚提到了运气,你是不是觉得买彩票就能幸福?我也这样想的,不过事实上并没有那么有效,我们会很快会习惯富裕,还比如升职加薪,六个月你就习惯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即便是出了事故,落下个残疾,也会逐渐习惯新的生活。你不会一直幸福,也不会一直痛苦,你还要继续生存,出于本能的找事干。
双十一买东西的时候你幸福吗?会,只不过是短暂的,同时这种体验会让你的大脑上瘾,最好要有度,不然你肯定会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而遇到需要的东西又只能贷款了。
还有一些办法可以带来幸福,信仰,参与决策,各种兴趣爱好,总之,就是做些想做的事,就这么简单。
“人人都追逐着幸福,幸福却藏于我们身后”,德国诗人布莱希特。
“幸福就像蝴蝶,你追它,它会飞。你坐下来,它就停在你的肩膀上”,印度籍基督教神父戴迈乐。
期望太高,必定失望,但期望却与我们无关,就像你不能强迫自己一直感到幸福。我们来看看前人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

幸福本身就是目的。我们为什么渴望幸福?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意义。听起来有点抽象,这样吧,我们为什么想要金钱,权力,健康?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样可以让你得到幸福。
幸福或者说成功的人生取决于外在的,身体的,心灵的资产,
单靠我们自身,是无法幸福的,不论是机遇,他人的帮助,亦或者死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都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而在生命结束前,我们也不敢说自己是幸福的,随时都有意外,可能是离别,有可能是疾病,又或者是灾难。
心灵资产就是“美德”,希腊的“美德”跟我们平常说的不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目的,也有能力达成。这就是“美德”,所以刀子好切东西的话就可以说刀子有“美德”。
那么人类的“美德”呢?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类是唯一有理性的动物,所以他应该致力于哲学,获得智慧。
呵,哲学家!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他也明白,所以他提出,理智分为理论性的和实践上的,而实践的理智,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何为正确?就像我们说的中庸,就像勇敢的人就是不莽撞,也不怯懦,而这些性格可以培养。从而增加我们的心灵资产,进而达到幸福。
芝诺

我们不能改变自然律法,但可以改变面对世界的心态。这位哲学家缔造了Stoa学派,而且他与该学派其后的哲学家相信,世界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是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但与宿命论不同,他们认为,幸福是内心态度的问题,幸福在于有美德的人生,而美德在于我们的情绪控制,但我们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愤怒,贪婪,嫉妒等情绪控制,不成为权力,财产,名誉的奴隶。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疾病,丑陋,死亡都视作无关紧要,该学派还告诉我们,不要怀有错误的期待,倾听内心的声音。
伊壁鸠鲁

幸福是持久的快乐,属于没有匮乏感的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口干舌燥,然后买水一饮而尽的那种瞬间快乐,也不是毒品,这种快乐只是对匮乏感的补偿,当匮乏感不存在了,快乐也不存在了。
真正的幸福,是那个事先备足了水,随时喝上一口,从不觉得口渴的人,生活稳定宁静,灵魂无可动摇,懂的驾驭欲望。
而财产,美德,朋友之类的,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叔本华

幸福不过是痛苦的阙如。这哥们是出了名的悲观,读他的作品真的很致郁,不过很上瘾。他认为世界受到黑暗欲望的支配,即盲目求生的本能“生命意志”。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像王尔德说的: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另一种则是得到了。
他认为想要幸福,要摒弃欲望与自私本能状态。他提出几种途径,忘我的观赏美与艺术,通过同情心感受,通过冥想与苦行生活。
好了,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吧。
网友评论